宋 趙伯驌 《風檐展卷》 冊頁 絹本 縱24.9cm 橫26.7cm |
宋 夏珪 《觀瀑圖》 冊頁 絹本 縱24.7cm 橫25.7cm |
這兩幅畫中的建築物——敞軒,即所謂的「界畫」。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檐、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畫史上對以表現建築為主的古畫,泛稱為「屋木」或「宮室」。宋代依其所用工具和界尺引線作畫的性質,稱之為「界畫」。界尺約長二尺,寬寸餘,以上下兩條直尺組成,左右端有一連桿,可變化角度。而古代所使用的毛筆,本身柔軟而又飽含墨水,無法直接靠在界尺上,畫時必須另外夾住一管硬柱,只露出筆尖,然後沿著界尺畫直線,因此「筆船」的做法乃剖開筆管成半圓,將毛筆夾在其中,依界尺而行。先畫成草稿然後正式傳模之,這樣才能保持輪廓線的正確性。
以前的人認為「樓臺一定器耳」,對於界畫頗多鄙視,認為沒有藝術價值。遠在公元四世紀,東晉顧愷之論到各種畫科的難易時說過:畫人最難,其次山水,再其次狗馬。至於臺閣等建築物,只是一種固定的形狀,看似複雜,畫起來容易!唐代的張彥遠更直截了當地認定靠直尺畫出的圖畫是「死畫」!因此界畫在鑑賞家的心目中評價並不高。
其實界畫極難,如非高手絕難勝任。繪製界畫費時耗工,需要工程營造知識。《宣和畫譜》中認為「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比他畫為難工。」「又隱寓算學家乘除法於其間,亦可謂之能事矣。」也就是說一幅界畫的完成,一點一筆都要中規中矩,畫家更要精通建築,合於投影幾何的定律,不像一般的繪畫可以一揮而就。界畫是用千萬條長短、橫直和彎曲的線條交織畫成,繁複單調,又不容有一筆差錯。如何把呆版的線條繪成生動的畫面,就是繪界畫最困難之處。
以今日的眼光看來,界畫家類似於現在專門繪製透視圖的製圖人員;界畫可比喻為古代的建築圖樣。界畫也屬於工筆畫之列,常出現在風景畫與宮殿畫之中。這種情況在隋唐前後即有,古代宮殿庭園建築雄偉壯麗的造形,即是界畫最佳題材。
這種輕視界畫的觀念,在宋朝以後漸有改變,由鄙視而漸轉為尊重:宋徽宗時代的《宣和畫譜》將「屋木」列入宮室門,在敘論中對界畫極為推崇。宋初郭忠恕的界畫作品,能表現出空間的深度感,所繪屋木舟車具有高度寫實風格,各建築物部分如屋頂、斗拱、門窗、欄杆、臺基等精確寫實,並將建築物融入山水、人物之中,內容豐富,極富詩意。
《觀瀑圖》局部 |
五代與宋之際為界畫鼎盛期,隨著南宋對詩書畫合一的追求及文人畫的提倡,至元代已呈衰退之勢,但元時的《畫鑒》對界畫仍給予高評價:「故人以界畫為易事,不知方圓曲直,高下低昂,遠近凹凸,工拙纖麗,梓人匠氏,有不能盡畫其妙者。況筆墨規尺,運思於縑楮之上,求合其法度準繩,此為至難。」也就是說隔行如隔山,只有身在其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難易甘苦!外行人豈妄加評斷?所以元明兩代的畫家,都公認界畫要畫得好,絕非易事。文人畫潮流似乎也影響到屋木這一畫科,可能是因界畫多以歷史文學作品為主題,採用墨筆白描法,畫面以描寫建築物為主,較少故事情節之故吧!
這項技術到明清已乏人傳習,一些擅長此類畫法的畫家被視為工匠,不受文人重視。清初康、干年間的宮廷畫家受歐洲西洋技法影響,以透視圖法與傳統題材形式相結合,繪製清式建築物,宮殿樓閣群組有立體空間感,可代表此期界畫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清中葉以後又逐漸式微了。
參考資料:
故宮藏畫精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 1981年 讀者文摘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