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11-29 07:57:32作者:
「上海社保基金案」餘波未了。國資的監督功能和管理功能都集中在國資委,這樣就缺少制衡,上海國資資金流向失控,將這一弊端暴露無遺。業內人士稱,一場對進退遊戲模式的反思由此展開。
《中國新聞週刊》發文稱,當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小組10月24日證實,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副主任吳鴻玫正在協助調查時,中國一家財經報紙便援引一位上海國資系統人士的話稱,「上海國資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將逐漸浮出水面。」
國資非正途入市
上海市徐家匯路555號,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即坐落於此。作為滬上屈指可數的幾家政策性投資性公司之一,此時的國資公司內部並不平靜。
據上海媒體報導稱,在上海社保案發後,該公司的多位官員主動向中紀委調查組反映公司的有關問題,而其上級主管部門上海市國資委也對公司進行了一次調查。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對房地產領域的委託貸款有70多億元,超過公司對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領域的投資。這70多億元當中,有80%以上貸給了民營房地產企業,委託貸款年利率則是6%至15%.」
文章稱,憑藉其獨特的政府公司地位及對雄厚國有資本的運作,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早已名聲鵲起,儼然成為具有政府背景的資本市場大投行,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調查,在這70多億委託貸款中,80%以上流入了民營房地產公司,合作項目達60多個。前述房地產從業人士認為,這70多億元投入上海房地產客觀上起到了托市的效果,肯定對前兩年居高不下的房價起到某種程度的哄抬作用。如果將全部貸款追回,將會對上海樓市造成新一輪影響。
房地產行業本身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正是由於在當前銀根不斷收緊的宏觀調控形勢之下,開發商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間接融資渠道受到了限制,才不得不轉而尋求其它的融資途徑,委託貸款就成為這種新的融資途徑之一。房地產從業人士的說法是,「國家沒有規定企業的錢不可以借出去用,只是不讓直接借而已。」
70億的進退遊戲
近年來,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貸款規模逐年增大,從2003年的不到10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30多億元,直至如今的70億元。有消息稱,2005年6月份以後,上海國有資金對房地產商的委託貸款利率已經達到15%,有的甚至達到18%,幾乎與地下錢莊的借貸利率相差無多。
據稱,上海市國資委已就此向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發出專項整改通知,並要求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必須積極配合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對公司委託貸款的調查工作,同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央行對房地產行業貸款的有關規定,立即停止對房地產領域的委託貸款。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在高額利潤驅使下,進行委託貸款業務的自然也絕非上海國資經營公司一家。2005年前後,隨著宏觀調控和銀行對房地產等固定投資貸款的控制,上海眾多房地產企業開始尋找上海社保、其它上海國有部門或國有企業的資金支持。這些委託貸款資金大部分流向了房地產市場,另一部分進入了股市。
誰來監督國資委
由上海社保案引致曝光的眾多國企資金使用違規問題表明,素有先行者之稱的上海國資改革,盛況之下亦有暗流湧動。
「此次上海社保案涉及到眾多的國企資金使用違規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對上海國企這幾年的改革方向、改革方式及管理體制進行反思和梳理,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一位上海市國有資產規劃投資委員會常任委員作上述表示。
截至2005年底,上海國有資產總量達到7300多億元,相對2004年淨增400多億元。從上海國資總量的快速增長來看,這一體制的幫助自不待言,但這一體制自身的弊病卻一直未予解決。
事實上,在國資委成立伊始,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研究員便撰文指出了這一新機構的複雜性:「對於政府來說,國資委是代理人;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國資委是委託人,扮演‘老闆’的角色。國資委具有雙重身份,處在相當複雜的委託代理關係的中心。」
「現在的國資國企發展,成也國資委,敗也國資委。國資在整體發展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想讓你幹什麼就是什麼。」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資管理人士表示。
誰來監督國資委,一直是國資管理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但在制度設計上上海似乎還沒有想好。在2003年上海市人大會上,人大代表邱益中就曾提交議案,主張由人大來監督國資委。但據當時的媒體報導,上海國資決策人士並不想引入人大監督,一則人大還要專門設立一個委員會,有制度變遷的改革成本;二則國資過於複雜而敏感。
有國資管理人士看來,原來是三位一體(所有者代表、監督、管理)的功能,無論哪個層面都搞不好,現在是三位兩體,但實際上應該是三位三體。「國資委機構的執行層還沒有形成,而國有企業的執行層還要取決於國資委,因此如果目前根源上的問題不解決,還是比較難的。」
該人事稱,因此,國資國企的進一步改革,如果要有新的突破的話,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前提,尤其對於上海來說,更是這樣。
《中國新聞週刊》發文稱,當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小組10月24日證實,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副主任吳鴻玫正在協助調查時,中國一家財經報紙便援引一位上海國資系統人士的話稱,「上海國資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將逐漸浮出水面。」
國資非正途入市
上海市徐家匯路555號,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即坐落於此。作為滬上屈指可數的幾家政策性投資性公司之一,此時的國資公司內部並不平靜。
據上海媒體報導稱,在上海社保案發後,該公司的多位官員主動向中紀委調查組反映公司的有關問題,而其上級主管部門上海市國資委也對公司進行了一次調查。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對房地產領域的委託貸款有70多億元,超過公司對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領域的投資。這70多億元當中,有80%以上貸給了民營房地產企業,委託貸款年利率則是6%至15%.」
文章稱,憑藉其獨特的政府公司地位及對雄厚國有資本的運作,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早已名聲鵲起,儼然成為具有政府背景的資本市場大投行,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調查,在這70多億委託貸款中,80%以上流入了民營房地產公司,合作項目達60多個。前述房地產從業人士認為,這70多億元投入上海房地產客觀上起到了托市的效果,肯定對前兩年居高不下的房價起到某種程度的哄抬作用。如果將全部貸款追回,將會對上海樓市造成新一輪影響。
房地產行業本身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正是由於在當前銀根不斷收緊的宏觀調控形勢之下,開發商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間接融資渠道受到了限制,才不得不轉而尋求其它的融資途徑,委託貸款就成為這種新的融資途徑之一。房地產從業人士的說法是,「國家沒有規定企業的錢不可以借出去用,只是不讓直接借而已。」
70億的進退遊戲
近年來,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貸款規模逐年增大,從2003年的不到10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30多億元,直至如今的70億元。有消息稱,2005年6月份以後,上海國有資金對房地產商的委託貸款利率已經達到15%,有的甚至達到18%,幾乎與地下錢莊的借貸利率相差無多。
據稱,上海市國資委已就此向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發出專項整改通知,並要求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必須積極配合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對公司委託貸款的調查工作,同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央行對房地產行業貸款的有關規定,立即停止對房地產領域的委託貸款。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在高額利潤驅使下,進行委託貸款業務的自然也絕非上海國資經營公司一家。2005年前後,隨著宏觀調控和銀行對房地產等固定投資貸款的控制,上海眾多房地產企業開始尋找上海社保、其它上海國有部門或國有企業的資金支持。這些委託貸款資金大部分流向了房地產市場,另一部分進入了股市。
誰來監督國資委
由上海社保案引致曝光的眾多國企資金使用違規問題表明,素有先行者之稱的上海國資改革,盛況之下亦有暗流湧動。
「此次上海社保案涉及到眾多的國企資金使用違規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對上海國企這幾年的改革方向、改革方式及管理體制進行反思和梳理,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一位上海市國有資產規劃投資委員會常任委員作上述表示。
截至2005年底,上海國有資產總量達到7300多億元,相對2004年淨增400多億元。從上海國資總量的快速增長來看,這一體制的幫助自不待言,但這一體制自身的弊病卻一直未予解決。
事實上,在國資委成立伊始,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研究員便撰文指出了這一新機構的複雜性:「對於政府來說,國資委是代理人;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國資委是委託人,扮演‘老闆’的角色。國資委具有雙重身份,處在相當複雜的委託代理關係的中心。」
「現在的國資國企發展,成也國資委,敗也國資委。國資在整體發展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想讓你幹什麼就是什麼。」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資管理人士表示。
誰來監督國資委,一直是國資管理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但在制度設計上上海似乎還沒有想好。在2003年上海市人大會上,人大代表邱益中就曾提交議案,主張由人大來監督國資委。但據當時的媒體報導,上海國資決策人士並不想引入人大監督,一則人大還要專門設立一個委員會,有制度變遷的改革成本;二則國資過於複雜而敏感。
有國資管理人士看來,原來是三位一體(所有者代表、監督、管理)的功能,無論哪個層面都搞不好,現在是三位兩體,但實際上應該是三位三體。「國資委機構的執行層還沒有形成,而國有企業的執行層還要取決於國資委,因此如果目前根源上的問題不解決,還是比較難的。」
該人事稱,因此,國資國企的進一步改革,如果要有新的突破的話,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前提,尤其對於上海來說,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