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少有中國人會承認自己不開放,然而很多人把「中國的開放」和「中國人的開放」混為一談
●有些中國人誤把「西方的」、「反傳統的」、「不受倫理道德拘束」理解為「開放」,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中
●走向世界的中國,需要開放的國家姿態,更需要開放的民族心靈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人好像變得越來越開放了。從國內近期點擊率極高的新聞事件看,「中央一套」、「雷鋒」成了安全套的商標,某位性學專家公開提倡「換妻遊戲」、「一夜情」,某些所謂的藝術家更是將「露點」、「全裸」當作藝術造型追捧,老祖宗留下的「中醫學」成了被驅逐的對象。
更「開放」的是,不少輿論對此還是趨之若鶩,稱讚工商部門不查封安全套顯示了開放、包容的形象;將「換妻」這類原始行為解讀為「超前」、「人文關懷」、「公權不宜介入私權」等,即便反對的人也是信口開河,說什麼「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其實西方早已將此行徑視為影響社會和諧的垃圾扔向過去;而那些將「露點」、「全裸」視為藝術的人,大概還不明白真正的藝術和色情之間的界線吧。如此看來,的確需要探討一下「中國人真的開放嗎」這個問題。
中國的開放≠中國人的開放
如今,很少有中國人會承認自己不開放。筆者前不久與國內南方的幾位文化人談起歌星麥當娜搶領非洲兒童,他們都懷有善意地說,那位兒童真有福氣,命運從此改變了,還說要是麥當娜到中國多認領幾位被遺棄的女童那該多好。然而,幾位知識份子對於母子分離、搶領是否違法、女星有無作秀的企圖等等一概忽略。筆者無意中感慨「這也太不開放」,結果引來一陣反駁:「世界上恐怕沒有人比中國人更開放,世界500強多在這裡落戶,名牌名品到處都是,就怕你沒錢買,中高低檔餐館樣樣具備,茶館和咖啡屋比比皆是,就連找情人都很容易,中國的男女都很開放啊。」
此時,筆者突然感悟到,原來人們把「中國的開放」和「中國人的開放」混為一談。近30年來,中國的確開放了,以敞開的胸懷接迎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商品、文化和遊客,世界知名企業、最時尚的產品、韓劇、美國大片、日本動漫、哈里·波特都在中國暢通無阻。但中國的開放並不等於中國人的開放,真正開放的人不會講求那麼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會以大躍進的方式進行文藝創作,不會把「清華大學」評為「全國馳名商標」,更不會明知「書奴」的種種危害卻仍在孩子身上層層加碼……
說到底,中國的開放並不必然促使中國國民的開放。一個國家的開放,指的是這個國家對世界的接納程度,是政策性的、內傾的、物質化的,它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但是,國民的開放,指的卻是這個國家的百姓對世界的認知態度,是學習性的、外向的、更強調思維習慣、精神面貌,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達到目標。
在英文中,「人的開放」一詞為「Open Minded」(直譯為「打開頭腦」)。這個詞不僅表明,開放的主體是人的頭腦和思想,更表明開放所需要的是一種善於學習、瞭解世界的姿態。有些中國人將國家的開放等同於人的開放,實際上是把開放的側重點從精神、思想、見識和學習的姿態,降格為身體、物質、感觀和放縱的狀態中,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中。
「開放」的三大誤區
首先,從國際比較的層面看,不少人誤認為「西方的就是開放的」。這種誤區只是將「西方」當作一個旗號或藉口,卻缺乏對西方深入和透徹的瞭解。前段時間,「清華北大是否淪為二流」成為輿論討論的熱點,說「是」的專家學者們提倡「開放」,卻幾乎不考慮中國大學的歷史形成過程和現實國情的特殊性,都對西方大學的辦學思想和模式大加推崇,把中國大學的教育鞭撻得一無是處。實際上,西方大學模式遠遠沒有中國人想像的完美,也很難在不考慮國情的前提下在中國實行。再比如,某些人把開放理念硬套在中國的社區建設上,要求社區摒棄封閉性的管理,不必理會深更半夜在家裡飲酒作樂、盡情高歌的行動,因為「西方社會是開放的」,孰不知西方「開放的社會」更多地是指思想觀念的公開與多元,而不是社區管理之類的東西。
「西方的就是開放的」的誤區導致一些國人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對非西方世界則傲慢或視而不見,凡事皆把目光聚焦於西方,就連搞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出現這樣的窘境,做歐美問題的吃香,研究拉美、非洲問題的好像低人一等。更糟糕的是,很多並非西方的觀點和做法被掛牌為「西方的」加以傳播,一些低俗、醜陋的行為在 「西方的」光環下大行其道,不少假冒偽劣的洋品牌因此在市場昂首挺胸。有些企業更是將自己名牌冠上洋名,把員工的中文名如「小明」、「曉雪」改為「彼特」、「瑪麗」。如果有朝一日,印度、日本、俄羅斯等一躍成為世界超強,難道還要把「小明」改成「甘地」、「純一郎」、「伊萬諾夫」?
其次,從歷史的進程看,不少人鼓吹「反傳統的就是開放的」。在不少媒體和學術討論中,「超越傳統」旗幟下的開放觀非常時髦,「國學辣妹」成了網路紅人, 「PK」、「粉絲」等完全不合中文規範的時尚新詞成了報紙標題,在城市建設上,古蹟古街巷多被清除,轉而以高樓大廈替代,當把城市全部開放給鋼筋水泥後突然覺得單調乏味,然後再用鋼筋水泥締造仿古建築,而這一切顛三倒四均戴上「要以開放的態度看待城市建設」的漂亮帽子。 m
「反傳統的就是開放的」的誤區使某些人對傳統的糟粕矯枉過正,但同時斬斷了國民精神賴以寄託的根。無根飄蕩的幽靈自由了,但同樣也失去了自信和穩健,浮躁的氣息開始在社會上蔓延。從整個國家層面上看,這種態勢窒息著中國人真正的思想開放:一方面是極度膨脹的「崛起牛氣」,另一方面又有不准外國人評頭論足的「自衛小氣」,動輒就說外國正在「妖魔化中國」,省略了理性的交鋒和甄別,真理和真相的裁判哨常常奉送給了權貴勢力、利益集團和突發異想者。在這種思維模式左右下,千年沉澱的常識常道對當代人的行為和思維失去了定心丸的功效。
第三、從國民的意識看,一些人盲目相信「不受倫理道理拘束就是開放」。比如,這幾年,國內對一夜情、婚外戀的討論很多,某些輿論動輒說「西方人的性觀念不受倫理道德的拘束,非常開放」,進而為之辯護。實際上,西方人的性觀念、婚姻家庭倫理要比國內所謂的「先鋒派」正統得多,至少四五十歲的大學老師不會裸體講課,葷段子不會在手機上瘋狂傳播,婚外戀也不會像中國這樣,博得如此多人的同情。
「不受倫理道理拘束就是開放」的誤區實際上使不少中國人陷入了道德真空。失去了基本道德的約束,家庭倫理問題日益凸顯,「驚」、「艷」、「浮」、「躁」等虛無、誇張之物成為人們的日常興奮點,商品競爭只講利益,不講原則,假冒偽劣商品源源不斷輸向國外,出國旅遊隨處撒野,長此以往,最終導致的極有可能是整個中國國家形象的醜化和歪曲。
怎樣才算是真正開放的民族
歸結起來,這些被誤讀的開放觀,其實都是一些中國人的思維和視野狹窄所致。所謂的「開放」其實恰恰是一種故步自封。
走向世界的中國,需要開放的國家姿態,更需要開放的民族心靈。那麼,中國人怎樣才能算是真正的開放呢?以筆者觀察,中國人的開放至少有五個層次:第一是個人交往的平等,使真理的探討不因為工作職位的差異有所阻隔,第二是對集體事務的關注和研究,第三是對國家和公共事務的熱心和關懷,第四是對世界事務的認知和辯論,第五是對人類文明史的基本瞭解。
當懷著「水落石出」而非「到此一遊」的心態把眼界依這五個層次逐漸延展時,我們眼前出現的會是大漠或者大海,很多瑣碎和荒誕的想法會過濾而去,篩留下的是大氣、大度和平常心。我們就不會對周遭事物的怪力亂神而大驚小怪,也不會輕飄飄地亂談一氣,而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這也正是一個真正開放的民族的明顯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