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1-13 01:59:57作者: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便是坐在奶奶的膝頭,只要一坐上去,奶奶一邊叫我「格格」一邊對我咕噥著。小一些時,並沒在意奶奶說些什麼,只記得奶奶的頭髮很黑,如綢緞般的黑,待我的小手觸上去時,竟不知不覺地滑落下來。至於奶奶講些什麼,很模糊,待到奶奶的膝頭承載不了我時,才跟著奶奶走進家族的歷史,而所謂的歷史,又有許多的朦朧之處。
奶奶一直自豪本家是清朝正白旗子弟。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由努爾哈赤初定,因旗色純白而得名,屬於多爾滾一支的。正白旗是皇帝親領之一,旗內無主,兵為皇帝親兵。奶奶說我們的祖先原本住在長白山天池水邊,後隨努爾哈赤征戰女真族的領地,漸離了長白山。從長白雪原跋山涉水而來,來到了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來到了瀋陽城,參加修建了瀋陽故宮以及清昭北陵。
瀋陽故宮建於1625年,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在宮內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清代的八旗甲冑,作戰用的弓箭、火槍、火炮,其中有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瀋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現在,這座古老的宮殿已成為少數民族文化的陳列室了。
昭陵陵寢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我們後人去故宮和北陵,已沒了朝拜的神聖思想,只剩下觀光的眼神了。
先人們在修建完故宮後,並沒隨清兵入關。眼前的河流在平原上安祥地臥著,披著晚霞,但這絲毫沒有讓女真族的先人們感到欣慰,看慣了高山,騎慣了野馬,女真族的血液裡奔騰著野性的魂魄。清軍要入關了,先人卻收回了伸向關外的視線,開始回首家鄉。
大清王朝挺進山海關,停駐北京,統一天下,留守在東北的旗人一直守著在故宮和清昭陵。天下太平,先人們開始走向回家的路了,一代又一代的夢想竟是為了「回家」這麼簡單的字樣。然而回家的路卻被王命阻住了,正白旗的先人們只走到了長白山的餘脈處便停了下來,王命難違,旗人只好把家安置在山腳下------太子河畔。
記得老屋的後面是一個大墳場,有三百多個墳丘。小時候常在墳場裡與小夥伴們玩捉迷藏,可能是小的原因吧,腦子裡還不知道「害怕」是什麼東西,便從早到晚地瘋在墳場裡,瘋累了便坐在墳前的石台上,好奇地看著石碑上的文字,用手去描畫一番。奶奶教給我的漢字一個也對不上,後來才知道石碑上的文字都是女真文字,奶奶教過我一些,可惜現在都忘記了。
墳場中最突出的是靠北的兩座墳,比別的墳都要大,墓碑很陳舊了。奶奶說這就是從天池下來的女真族人的墳墓。兩位先人以及他們的後人奔波在清昭陵與長白山之間,最終也沒能回到天池聖水邊,一捧灰埋在了長白山的餘脈,也許,在山的底下,深切感受著家園的撫愛吧。
奶奶說我的爺爺一直記著家族的歷史,年輕時的爺爺每年都要騎馬去北陵,雖然清昭陵早已成了一座遊園,但爺爺依然在清明時節去拜祭,並在那裡遇到很多的旗人,都是一個祖先,聚在皇家陵園,不知他們以什麼心情來祭奠那個封建王朝的魂靈,肯定一點,他們都是在暗中行動。就算是愛新覺羅一族的人也決不會想到留守關外的正白旗人每年都是祭掃清昭北陵吧。爺爺的墳前,從不長荒草,來祭拜的人很多,奶奶說爺爺在旗人中的威望很高。
諾大一個墳場,埋葬著300多個旗人的靈魂,在我七歲那年,墳場裡一下子來了好多人,於是墳場裡一片狼藉,白骨在四月的寒光中格外的刺眼。我和一些陌生的小孩兒遊戲在成堆的白骨間,偶爾也會拾起幾塊白骨胡亂地投擲,或揀些粘著泥土的器皿跑回家給奶奶看,奶奶卻一直坐在炕上從後窗裡望著外面歡騰的場面,不說一句話,我只看見奶奶烏黑的髮辮裡飄出了幾根銀絲來,在我的眼前飄盪開去。
許多的墳挪到外地了,最後只剩下本家的二十座墳,挪到山上,連同祖墳,一起躺在長白山的脊樑上,任時代如何的變遷,他們一直是黃土一捧,不改容顏。
奶奶過世後,父親很少和我談起家族的歷史,父親不提歷史,卻常帶我在太子河畔漫步,父親說這條河原來不叫「太子河」,只因戰國時期的太子丹命歸於此,後人為了紀念太子丹才把此河改名為「太子河」的。先人定居於太子河畔,每天在河邊散步,也許,心裏一直站著一把閃光的匕首。
奶奶一直自豪本家是清朝正白旗子弟。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由努爾哈赤初定,因旗色純白而得名,屬於多爾滾一支的。正白旗是皇帝親領之一,旗內無主,兵為皇帝親兵。奶奶說我們的祖先原本住在長白山天池水邊,後隨努爾哈赤征戰女真族的領地,漸離了長白山。從長白雪原跋山涉水而來,來到了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來到了瀋陽城,參加修建了瀋陽故宮以及清昭北陵。
瀋陽故宮建於1625年,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在宮內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清代的八旗甲冑,作戰用的弓箭、火槍、火炮,其中有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瀋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現在,這座古老的宮殿已成為少數民族文化的陳列室了。
昭陵陵寢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我們後人去故宮和北陵,已沒了朝拜的神聖思想,只剩下觀光的眼神了。
先人們在修建完故宮後,並沒隨清兵入關。眼前的河流在平原上安祥地臥著,披著晚霞,但這絲毫沒有讓女真族的先人們感到欣慰,看慣了高山,騎慣了野馬,女真族的血液裡奔騰著野性的魂魄。清軍要入關了,先人卻收回了伸向關外的視線,開始回首家鄉。
大清王朝挺進山海關,停駐北京,統一天下,留守在東北的旗人一直守著在故宮和清昭陵。天下太平,先人們開始走向回家的路了,一代又一代的夢想竟是為了「回家」這麼簡單的字樣。然而回家的路卻被王命阻住了,正白旗的先人們只走到了長白山的餘脈處便停了下來,王命難違,旗人只好把家安置在山腳下------太子河畔。
記得老屋的後面是一個大墳場,有三百多個墳丘。小時候常在墳場裡與小夥伴們玩捉迷藏,可能是小的原因吧,腦子裡還不知道「害怕」是什麼東西,便從早到晚地瘋在墳場裡,瘋累了便坐在墳前的石台上,好奇地看著石碑上的文字,用手去描畫一番。奶奶教給我的漢字一個也對不上,後來才知道石碑上的文字都是女真文字,奶奶教過我一些,可惜現在都忘記了。
墳場中最突出的是靠北的兩座墳,比別的墳都要大,墓碑很陳舊了。奶奶說這就是從天池下來的女真族人的墳墓。兩位先人以及他們的後人奔波在清昭陵與長白山之間,最終也沒能回到天池聖水邊,一捧灰埋在了長白山的餘脈,也許,在山的底下,深切感受著家園的撫愛吧。
奶奶說我的爺爺一直記著家族的歷史,年輕時的爺爺每年都要騎馬去北陵,雖然清昭陵早已成了一座遊園,但爺爺依然在清明時節去拜祭,並在那裡遇到很多的旗人,都是一個祖先,聚在皇家陵園,不知他們以什麼心情來祭奠那個封建王朝的魂靈,肯定一點,他們都是在暗中行動。就算是愛新覺羅一族的人也決不會想到留守關外的正白旗人每年都是祭掃清昭北陵吧。爺爺的墳前,從不長荒草,來祭拜的人很多,奶奶說爺爺在旗人中的威望很高。
諾大一個墳場,埋葬著300多個旗人的靈魂,在我七歲那年,墳場裡一下子來了好多人,於是墳場裡一片狼藉,白骨在四月的寒光中格外的刺眼。我和一些陌生的小孩兒遊戲在成堆的白骨間,偶爾也會拾起幾塊白骨胡亂地投擲,或揀些粘著泥土的器皿跑回家給奶奶看,奶奶卻一直坐在炕上從後窗裡望著外面歡騰的場面,不說一句話,我只看見奶奶烏黑的髮辮裡飄出了幾根銀絲來,在我的眼前飄盪開去。
許多的墳挪到外地了,最後只剩下本家的二十座墳,挪到山上,連同祖墳,一起躺在長白山的脊樑上,任時代如何的變遷,他們一直是黃土一捧,不改容顏。
奶奶過世後,父親很少和我談起家族的歷史,父親不提歷史,卻常帶我在太子河畔漫步,父親說這條河原來不叫「太子河」,只因戰國時期的太子丹命歸於此,後人為了紀念太子丹才把此河改名為「太子河」的。先人定居於太子河畔,每天在河邊散步,也許,心裏一直站著一把閃光的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