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2-26 05:36:39作者:古三月
因為料想今年CCTV的春節聯歡晚會,一定了無新意,所以早早發誓:「今年春晚,我去逛街。」不料逛街回來之後,打開電視機,春晚還未結束,正好碰上春晚主持人「集體失誤」,當時舞台上亂作一團。我在電視行當裡干了十多年,還從未見過這種混亂場面。讓人震驚之餘,不僅啞然失笑。
這次央視主持人「集體失誤」,從小處看,可理解為「工作失誤」,因為電視直播節目在「踩時間」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從大處看,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政治件」,因為春晚從來就跟「政治」脫不清干係。一場以「和諧」為主題的晚會,竟出現了「不和諧」場面,而且正好出現在新年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刻。
我想起了1990年的「春晚」。零點鐘聲敲響之後,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登臨晚會現場,向全國人民發表「重要講話」。倘若今年也有這種安排,豈不「婁子」捅大了。中國人向來迷信吉言吉語,迷信順順噹噹,央視六位主持人在關鍵時刻亂作一團,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個什麼樣的兆頭?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黑色三分鐘」。零點鐘聲之前,六位主持人按照慣例,上場渲染氣氛。先是張澤群念錯了一副有對仗缺陷的春聯,之後李詠在說到「祝福生下寶寶的媽媽同志們」時,被朱軍以一句 「親愛的朋友們」打斷,然後董卿在接話時又出現了罕見的「銜接空白」。最後劉芳菲說了台詞的上一句:「讓我們把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願……」,下一句竟沒有主持人「接力」。周濤與李詠趕緊「救場」,兩人一開口,又撞到了一起,而且「後語」不搭「前言」。當時場上的台詞對白,完全被搞亂了。
細心的觀眾還發現,因為主持人的台詞完全被打亂,某女主持人向「失誤」的男主持人「翻白眼」,表達對同事的不滿。這是一個職業主持人不應該有的工作態度,主持人互相埋怨,只會使場面失去控制。
說到底,是由於央視主持人長期被「圈養」,他們已經變成了一臺「播音機器」,只能照本宣科,替別人傳聲。難怪有人說,央視主持人一旦離開「字幕機」,就不知道該如何說話。
今年的春晚看來又要挨罵了,年年挨罵,年年搞,屢教不改。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局面呢?這裡邊的原因,只有兩個字:政治。是政治原因,讓本應該好看的春節聯歡晚會,形成了一個僵化的模式,跟現有的政治模式一脈相承。一年一度、耗費巨大的春晚,其主題不再是「聯歡」,而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政治匯報演出」。
由於工作需要,前段時間瀏覽了CCTV歷史上所有的春晚節目。1983年的第一場春晚,算是最簡陋,當時還不敢唱流行歌曲,姜昆和馬季等相聲演員是春晚的主角。但這場晚會確實有「聯歡」的性質,現場的鼓掌和歡呼是完全真實的,不像現在,央視都在現場安排自己的「托」,要他們在節目的某個環節帶頭「起鬨」,避免晚會冷場。
隨著春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舞臺的「聯歡」色彩逐漸蛻去,「政治氣氛」變得越來越濃烈。春晚從「聯歡」功能向「政治」功能轉變,最先是從「憶苦思甜」開始的。
「憶苦」是為了突出現在的幸福生活,「思甜」的目的,是提醒全國人民要對某個政治組織感恩戴德。這樣的意思在春晚中隨處可見。 1994年的春晚,搞了一個《全家福》節目,就屬於典型的「憶苦思甜」。一個叫徐永輝的攝影師,在40多年裡,先後四次拍攝一戶普通農家的「全家福」。這本來是一個沒有任何「聯歡」色彩的題材,卻被央視大書特書。下面是主持人倪萍當時的台詞:
觀眾朋友,我們每個人呢,都有自己的童年。長大以後呢,就經常手捧一本相冊,想從一張張的照片中尋找那童年的印記,尋找 那往事如煙的昨天。
1950年,那個時候全國剛剛解放,第一天當上攝影師的徐永輝到嘉興去採訪,一陣孩子的歌聲把他帶到農民葉根土一家的面前, 他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拍下了這張全家福。您瞧,雖然還是衣衫襤褸,但翻身做主人的葉根土笑得多開心哪!徐永輝被深深地感染了。
13年之後,也就是1963年,徐永輝幾經周折,又在黃岩山區找到了葉根土一家,拍到了這第二張全家福。這個時候啊,女兒就要出嫁了,瞧,兒子長得比媽媽還高了。徐永輝被山鄉的巨變深深地感動了,為這張照片取名叫合家歡。
又過了16年,到了1979年。那個時候呢,我們國家剛剛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徐永輝想三中全會之後農村變化一定非常大,於是他又背起了相機,再次找到了葉根土家,拍下了這第三張全家福。遺憾的是,根土老人這個時候已經去世了,但是家裡又多了三口人──兩個兒媳婦和一個閨女女婿,依然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又過了一個16年,也就是1994年的新春之際,徐永輝即將要退休了,他捨不得自己手中的照相機,於是又翻山越嶺找到了葉根土家,拍下了這第四張彩色的全家福。
朋友們,這四幅照片呢,已經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所收藏,它是我們年輕的共和國由貧窮走向富裕的一個歷史的見證。
今天在這樣一個合家團聚的夜晚,我們想到了他,一位普普通通的新聞工作者,所以我們也把他請來了,我們請他從他的照片中走出來與大家見面,有請!(王列軍:《21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社會學解析》)
任何一台聯歡晚會,主持人只能是在中間「穿針引線」,把表演節目一個個帶出來。而央視主持人卻花大量的「篇幅」,來講述一個並不精彩的故事。這是春晚節奏拖沓、內容貧乏的原因之一。央視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皇恩如此浩蕩,飲水不忘掘井人,絲毫沒有鼓動觀眾在歲末狂歡的意識。
春晚的政治氣氛,還表現在它不失時機地搞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2002年春節晚會上,有一個雜技節目,表演結束後,主持人倪萍
特意採訪演員章功力。她的台詞是這樣的:
「前兩天啊,我跟小章閒聊的時候,我就問他,三十晚上,你全家是不是就早早的聚在電視機前看你什麼時候出場啊?他半天沒說話,我說怎麼了?他說倪萍阿姨你還不知道我,我是孤兒,我家裡沒有什麼人了。當時我馬上就說了聲‘對不起,小兄弟’,他說沒事。他去年在法國獲國際雜技金獎的時候,一個法國記者曾經採訪他,說像你這麼高超技藝,你應該定居法國,你是可以賺大錢的。小章笑了笑,他說我是一個孤兒,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我雖然沒有父母,但我有一個特別溫暖的集體。有那麼多素不相識的叔叔阿姨都愛我。我小的時候就盼著我早點有本事,如今我如果真了有點本事,我願意用我的這點本事報效我的祖國和人民。我告訴你們,我的家永遠在中國!」(王列軍:《21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社會學解析》)
台詞說完之後,緊接著播放了一首革命歌曲《我家在中國》。這位 「孤兒」雖然一直在晚會現場,但沒有說話機會,也不知道他沒有定居法國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為愛這個國家。反正央視說他是愛國主義,他就是愛國主義。許多人一不小心,就掉進了政治宣傳陷阱。這一安排,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完全是從政治角度來解釋「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什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堅守故土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灌輸出來的,而是一種歷史傳承,不是今天才有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愛的是這個國家,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愛國主義不是喊口號,唱國歌,更不是向國旗敬一個禮就完事。美國人可以把國旗繡在褲兜上,但國家一旦有事,並沒有妨礙年輕人義無返顧地奔赴伊拉克戰場。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搞愛國主義教育,幾乎沒有什麼效果,反而會倒掉觀眾的胃口。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隔365天就出來傷人害命。有一次人們偶然發現「年」獸,很怕紅色和火光,從此人們每到年關,家家戶戶張貼紅色年畫,挂出紅色燈籠,燃放紅色爆竹。這樣,「年」獸就再也沒有出來作亂。
然而,央視卻變成了一隻「年」獸,每隔365天,就出來傷人。
(2007-02-22於深圳)
這次央視主持人「集體失誤」,從小處看,可理解為「工作失誤」,因為電視直播節目在「踩時間」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從大處看,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政治件」,因為春晚從來就跟「政治」脫不清干係。一場以「和諧」為主題的晚會,竟出現了「不和諧」場面,而且正好出現在新年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刻。
我想起了1990年的「春晚」。零點鐘聲敲響之後,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登臨晚會現場,向全國人民發表「重要講話」。倘若今年也有這種安排,豈不「婁子」捅大了。中國人向來迷信吉言吉語,迷信順順噹噹,央視六位主持人在關鍵時刻亂作一團,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個什麼樣的兆頭?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黑色三分鐘」。零點鐘聲之前,六位主持人按照慣例,上場渲染氣氛。先是張澤群念錯了一副有對仗缺陷的春聯,之後李詠在說到「祝福生下寶寶的媽媽同志們」時,被朱軍以一句 「親愛的朋友們」打斷,然後董卿在接話時又出現了罕見的「銜接空白」。最後劉芳菲說了台詞的上一句:「讓我們把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願……」,下一句竟沒有主持人「接力」。周濤與李詠趕緊「救場」,兩人一開口,又撞到了一起,而且「後語」不搭「前言」。當時場上的台詞對白,完全被搞亂了。
細心的觀眾還發現,因為主持人的台詞完全被打亂,某女主持人向「失誤」的男主持人「翻白眼」,表達對同事的不滿。這是一個職業主持人不應該有的工作態度,主持人互相埋怨,只會使場面失去控制。
說到底,是由於央視主持人長期被「圈養」,他們已經變成了一臺「播音機器」,只能照本宣科,替別人傳聲。難怪有人說,央視主持人一旦離開「字幕機」,就不知道該如何說話。
今年的春晚看來又要挨罵了,年年挨罵,年年搞,屢教不改。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局面呢?這裡邊的原因,只有兩個字:政治。是政治原因,讓本應該好看的春節聯歡晚會,形成了一個僵化的模式,跟現有的政治模式一脈相承。一年一度、耗費巨大的春晚,其主題不再是「聯歡」,而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政治匯報演出」。
由於工作需要,前段時間瀏覽了CCTV歷史上所有的春晚節目。1983年的第一場春晚,算是最簡陋,當時還不敢唱流行歌曲,姜昆和馬季等相聲演員是春晚的主角。但這場晚會確實有「聯歡」的性質,現場的鼓掌和歡呼是完全真實的,不像現在,央視都在現場安排自己的「托」,要他們在節目的某個環節帶頭「起鬨」,避免晚會冷場。
隨著春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舞臺的「聯歡」色彩逐漸蛻去,「政治氣氛」變得越來越濃烈。春晚從「聯歡」功能向「政治」功能轉變,最先是從「憶苦思甜」開始的。
「憶苦」是為了突出現在的幸福生活,「思甜」的目的,是提醒全國人民要對某個政治組織感恩戴德。這樣的意思在春晚中隨處可見。 1994年的春晚,搞了一個《全家福》節目,就屬於典型的「憶苦思甜」。一個叫徐永輝的攝影師,在40多年裡,先後四次拍攝一戶普通農家的「全家福」。這本來是一個沒有任何「聯歡」色彩的題材,卻被央視大書特書。下面是主持人倪萍當時的台詞:
觀眾朋友,我們每個人呢,都有自己的童年。長大以後呢,就經常手捧一本相冊,想從一張張的照片中尋找那童年的印記,尋找 那往事如煙的昨天。
1950年,那個時候全國剛剛解放,第一天當上攝影師的徐永輝到嘉興去採訪,一陣孩子的歌聲把他帶到農民葉根土一家的面前, 他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拍下了這張全家福。您瞧,雖然還是衣衫襤褸,但翻身做主人的葉根土笑得多開心哪!徐永輝被深深地感染了。
13年之後,也就是1963年,徐永輝幾經周折,又在黃岩山區找到了葉根土一家,拍到了這第二張全家福。這個時候啊,女兒就要出嫁了,瞧,兒子長得比媽媽還高了。徐永輝被山鄉的巨變深深地感動了,為這張照片取名叫合家歡。
又過了16年,到了1979年。那個時候呢,我們國家剛剛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徐永輝想三中全會之後農村變化一定非常大,於是他又背起了相機,再次找到了葉根土家,拍下了這第三張全家福。遺憾的是,根土老人這個時候已經去世了,但是家裡又多了三口人──兩個兒媳婦和一個閨女女婿,依然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又過了一個16年,也就是1994年的新春之際,徐永輝即將要退休了,他捨不得自己手中的照相機,於是又翻山越嶺找到了葉根土家,拍下了這第四張彩色的全家福。
朋友們,這四幅照片呢,已經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所收藏,它是我們年輕的共和國由貧窮走向富裕的一個歷史的見證。
今天在這樣一個合家團聚的夜晚,我們想到了他,一位普普通通的新聞工作者,所以我們也把他請來了,我們請他從他的照片中走出來與大家見面,有請!(王列軍:《21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社會學解析》)
任何一台聯歡晚會,主持人只能是在中間「穿針引線」,把表演節目一個個帶出來。而央視主持人卻花大量的「篇幅」,來講述一個並不精彩的故事。這是春晚節奏拖沓、內容貧乏的原因之一。央視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皇恩如此浩蕩,飲水不忘掘井人,絲毫沒有鼓動觀眾在歲末狂歡的意識。
春晚的政治氣氛,還表現在它不失時機地搞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2002年春節晚會上,有一個雜技節目,表演結束後,主持人倪萍
特意採訪演員章功力。她的台詞是這樣的:
「前兩天啊,我跟小章閒聊的時候,我就問他,三十晚上,你全家是不是就早早的聚在電視機前看你什麼時候出場啊?他半天沒說話,我說怎麼了?他說倪萍阿姨你還不知道我,我是孤兒,我家裡沒有什麼人了。當時我馬上就說了聲‘對不起,小兄弟’,他說沒事。他去年在法國獲國際雜技金獎的時候,一個法國記者曾經採訪他,說像你這麼高超技藝,你應該定居法國,你是可以賺大錢的。小章笑了笑,他說我是一個孤兒,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我雖然沒有父母,但我有一個特別溫暖的集體。有那麼多素不相識的叔叔阿姨都愛我。我小的時候就盼著我早點有本事,如今我如果真了有點本事,我願意用我的這點本事報效我的祖國和人民。我告訴你們,我的家永遠在中國!」(王列軍:《21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社會學解析》)
台詞說完之後,緊接著播放了一首革命歌曲《我家在中國》。這位 「孤兒」雖然一直在晚會現場,但沒有說話機會,也不知道他沒有定居法國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為愛這個國家。反正央視說他是愛國主義,他就是愛國主義。許多人一不小心,就掉進了政治宣傳陷阱。這一安排,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完全是從政治角度來解釋「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什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堅守故土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灌輸出來的,而是一種歷史傳承,不是今天才有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愛的是這個國家,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愛國主義不是喊口號,唱國歌,更不是向國旗敬一個禮就完事。美國人可以把國旗繡在褲兜上,但國家一旦有事,並沒有妨礙年輕人義無返顧地奔赴伊拉克戰場。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搞愛國主義教育,幾乎沒有什麼效果,反而會倒掉觀眾的胃口。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隔365天就出來傷人害命。有一次人們偶然發現「年」獸,很怕紅色和火光,從此人們每到年關,家家戶戶張貼紅色年畫,挂出紅色燈籠,燃放紅色爆竹。這樣,「年」獸就再也沒有出來作亂。
然而,央視卻變成了一隻「年」獸,每隔365天,就出來傷人。
(2007-02-22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