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2-27 15:00:26作者:蔣勛
住之美——保存小鎮文化(上)
北埔.姜秀巒古宅-天水堂/攝影:隨緣
七○年代我要去紐約前,朋友一一警告我說,傍晚四、五點以後就不要走在街上,因為一定有人會來搶劫。還沒到那個城市,我得到的所有資訊都已經是恐懼的、害怕的;結果到了紐約以後,走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任何一個人,我都心生防範,擔心這個人會不會來搶劫。
雖然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可是我沒有辦法,因為大都市好像已經構成了人跟人之間一種排斥現象。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你即使把家弄好了、社區弄好了,最後都市的居住品質也提升不起來。所以我特別希望在居住環境的品質裡,大家能夠體認到居住環境最後的目的,是為我們締造一個美好的城市。
現代化的迷思
我們提到了城市、鄉村、和小鎮,好像過去我們對於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分得蠻清楚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年在臺灣旅行時,會覺得好像鄉村失去了鄉村的寧靜、小鎮失去了小鎮的素樸。所有的鄉村跟小鎮都急切地向大都市學習:弄滿霓虹燈,蓋起一棟一棟的樓房,人口變得很擁擠,最後好像整個的島嶼呈現出無人關心居住品質的現象。
我相信很多朋友去過歐洲、日本。日本有大都會東京、甚至大阪,你要玩最熱鬧的東西、看最現代化的建築,東京、大阪都有;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在東京、大阪的周邊,只要大概新幹線一個小時車程內,就可以到達幽靜的小鎮。
我常常跟朋友提說很喜歡大阪,飛機場的建築有特色又現代化,方便的捷運系統可以立刻載客到京都。我也很喜歡京都,這個古都擁有非常傳統、同時是在大化革新時從中國唐代學去的日本文化,所以有時候在中國大陸已經感受不到的唐代美學,反而在日本的京都感覺得到。京都就在大阪的旁邊,卻可以完全不去學大阪的現代化。
我的意思是,「現代化」三個字,會不會變成我們的迷信?
如果我們的小鎮,像美濃或鹿港,都急切地想要現代化,我不知道美濃最後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或者鹿港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當我走在京都街頭,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建築、寺廟被保護得這麼好,你可以看到一些木頭牌子上用書法寫下來的警語,告訴你已經靠近清水寺,清水寺是一個多少年的古蹟,所以在幾百公尺以外,你就不許抽煙了……保護古蹟可以仔細到這種程度。所以走在京都,永遠感覺到一種文化的品質;你也感覺到這個現代化、講究科技、速度的日本,它有一個穩定的文化力量存在著,是在京都。所以大阪跟京都,相距不到一個小時的火車車程,呈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城市風格。
同時我也喜歡從京都再搭車到奈良,大概半小時左右就到了。奈良是一個更古老的城市,日本聖德太子接受當時中國鑒真和尚傳律受戒,就是在奈良,所以奈良還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寺廟,叫做唐昭提寺,是當時的鑒真大師帶著弟子完成的寺廟,非常幽靜。
這樣一個小小的鎮,有這麼美好的古老文化在裡面。當我帶著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走在奈良、京都街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文學豐富的美,因為這些古老的小鎮沒有被破壞掉。在這樣的小鎮當中,人們被鼓勵著用非常傳統的方式生活著。
如果去過京都的朋友可能會記得一些花間小路,非常漂亮的小街。
小街上有些店舖,有賣紙雨傘的、旁邊是五金的打鐵鋪、再旁邊在賣扇子、然後是賣日本草蓆挂帘的店,每一間小店都擁有傳統的手工藝。若是一家一家逛大概可以看一整天,所以那裡現在變成非常重要的觀光景點。
可是真正的觀光是對文化的認識——我們去了一個小鎮、去了一個小鎮的老街,然後在這個老街上可以看到傳統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用最傳統方式做出來的那把紙雨傘,價格可以賣到很貴,下雨時我也不會拿來使用,我會把它放在一個牆角,變成我家裡非常美的收藏品。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傳統手工業可以在現代工業社會裏繼續存在著,並未被淘汰。
我覺得在某一段時間,由於迷信現代化,大家把居住環境裡很多品質完好的老東西全部都破壞了。
大概在七○年代,有一次我跟朋友去鹿港,看到鹿港家家戶戶都在蓋新房子。當然這反映出經濟的富裕,所以一方面很為他們高興;可是也一則以憂,因為你看到原來蓋房子的優質老檜木木料被拆掉、被任意的糟蹋,原本的中庭、天井全部被破壞了,然後蓋起一些粗糙的三或四層樓的販厝,其實那是居住環境品質的惡質化。
同時我們也看到每一家開始流行買沙發。當時從西方學來的沙發技術不夠好,內裡塞得是不好的木料和稻草,價錢卻很貴。大家買進了沙發沒有地方放,客廳裡面就有些東西要丟掉,丟掉的是什麼?都是最好的紅木、花梨木彫花桌椅、八仙桌,就丟在街上。我一位朋友那時就常常對別人說:
「一百塊給你,你幫我運回家好不好?」
於是將這些被丟棄的桌椅全部收藏起來。現在看來他是有遠見的人,因為古董店這樣一張桌子可以賣到十幾萬,可是當時是這樣滿街丟出來被蹧蹋的。所以如果我們沒學習到好的美學品質,就會把沒有價值的東西當成有價值的東西,而把有價值的東西全部遺棄。其實談起這二、三十年臺灣居住環境的變化,經常產生有很大的感慨,當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現在還來得及重新反省大家居住的品質,也可以及時作一些彌補。
北埔.姜秀巒古宅-天水堂/攝影:隨緣
七○年代我要去紐約前,朋友一一警告我說,傍晚四、五點以後就不要走在街上,因為一定有人會來搶劫。還沒到那個城市,我得到的所有資訊都已經是恐懼的、害怕的;結果到了紐約以後,走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任何一個人,我都心生防範,擔心這個人會不會來搶劫。
雖然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可是我沒有辦法,因為大都市好像已經構成了人跟人之間一種排斥現象。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你即使把家弄好了、社區弄好了,最後都市的居住品質也提升不起來。所以我特別希望在居住環境的品質裡,大家能夠體認到居住環境最後的目的,是為我們締造一個美好的城市。
現代化的迷思
我們提到了城市、鄉村、和小鎮,好像過去我們對於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分得蠻清楚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年在臺灣旅行時,會覺得好像鄉村失去了鄉村的寧靜、小鎮失去了小鎮的素樸。所有的鄉村跟小鎮都急切地向大都市學習:弄滿霓虹燈,蓋起一棟一棟的樓房,人口變得很擁擠,最後好像整個的島嶼呈現出無人關心居住品質的現象。
我相信很多朋友去過歐洲、日本。日本有大都會東京、甚至大阪,你要玩最熱鬧的東西、看最現代化的建築,東京、大阪都有;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在東京、大阪的周邊,只要大概新幹線一個小時車程內,就可以到達幽靜的小鎮。
我常常跟朋友提說很喜歡大阪,飛機場的建築有特色又現代化,方便的捷運系統可以立刻載客到京都。我也很喜歡京都,這個古都擁有非常傳統、同時是在大化革新時從中國唐代學去的日本文化,所以有時候在中國大陸已經感受不到的唐代美學,反而在日本的京都感覺得到。京都就在大阪的旁邊,卻可以完全不去學大阪的現代化。
我的意思是,「現代化」三個字,會不會變成我們的迷信?
如果我們的小鎮,像美濃或鹿港,都急切地想要現代化,我不知道美濃最後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或者鹿港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當我走在京都街頭,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建築、寺廟被保護得這麼好,你可以看到一些木頭牌子上用書法寫下來的警語,告訴你已經靠近清水寺,清水寺是一個多少年的古蹟,所以在幾百公尺以外,你就不許抽煙了……保護古蹟可以仔細到這種程度。所以走在京都,永遠感覺到一種文化的品質;你也感覺到這個現代化、講究科技、速度的日本,它有一個穩定的文化力量存在著,是在京都。所以大阪跟京都,相距不到一個小時的火車車程,呈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城市風格。
同時我也喜歡從京都再搭車到奈良,大概半小時左右就到了。奈良是一個更古老的城市,日本聖德太子接受當時中國鑒真和尚傳律受戒,就是在奈良,所以奈良還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寺廟,叫做唐昭提寺,是當時的鑒真大師帶著弟子完成的寺廟,非常幽靜。
這樣一個小小的鎮,有這麼美好的古老文化在裡面。當我帶著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走在奈良、京都街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文學豐富的美,因為這些古老的小鎮沒有被破壞掉。在這樣的小鎮當中,人們被鼓勵著用非常傳統的方式生活著。
如果去過京都的朋友可能會記得一些花間小路,非常漂亮的小街。
小街上有些店舖,有賣紙雨傘的、旁邊是五金的打鐵鋪、再旁邊在賣扇子、然後是賣日本草蓆挂帘的店,每一間小店都擁有傳統的手工藝。若是一家一家逛大概可以看一整天,所以那裡現在變成非常重要的觀光景點。
可是真正的觀光是對文化的認識——我們去了一個小鎮、去了一個小鎮的老街,然後在這個老街上可以看到傳統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用最傳統方式做出來的那把紙雨傘,價格可以賣到很貴,下雨時我也不會拿來使用,我會把它放在一個牆角,變成我家裡非常美的收藏品。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傳統手工業可以在現代工業社會裏繼續存在著,並未被淘汰。
我覺得在某一段時間,由於迷信現代化,大家把居住環境裡很多品質完好的老東西全部都破壞了。
大概在七○年代,有一次我跟朋友去鹿港,看到鹿港家家戶戶都在蓋新房子。當然這反映出經濟的富裕,所以一方面很為他們高興;可是也一則以憂,因為你看到原來蓋房子的優質老檜木木料被拆掉、被任意的糟蹋,原本的中庭、天井全部被破壞了,然後蓋起一些粗糙的三或四層樓的販厝,其實那是居住環境品質的惡質化。
同時我們也看到每一家開始流行買沙發。當時從西方學來的沙發技術不夠好,內裡塞得是不好的木料和稻草,價錢卻很貴。大家買進了沙發沒有地方放,客廳裡面就有些東西要丟掉,丟掉的是什麼?都是最好的紅木、花梨木彫花桌椅、八仙桌,就丟在街上。我一位朋友那時就常常對別人說:
「一百塊給你,你幫我運回家好不好?」
於是將這些被丟棄的桌椅全部收藏起來。現在看來他是有遠見的人,因為古董店這樣一張桌子可以賣到十幾萬,可是當時是這樣滿街丟出來被蹧蹋的。所以如果我們沒學習到好的美學品質,就會把沒有價值的東西當成有價值的東西,而把有價值的東西全部遺棄。其實談起這二、三十年臺灣居住環境的變化,經常產生有很大的感慨,當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現在還來得及重新反省大家居住的品質,也可以及時作一些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