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4-12 00:38:57作者:
大質量的恆星會誘發附近的星際物質形成新的恆星,過去一直是天文學界無法證實的想法。不過,一項臺灣研究率先找到證據,不但登上頂尖的「天文物理期刊(ApJ )」,還獲得「自然(Nature )」期刊報導,而這項研究對於人類瞭解物質怎麼來的,也有莫大的幫助。
臺灣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李昫岱在國科會補助下,發現在蠍虎座附近、質量超過二十個太陽大小的恆星10Lac,由於溫度高達攝氏三萬三千度(太陽約五千八百度 ),發射的強烈紫外光有如水波一樣擴散,壓縮附近的氣體、灰塵等星際物質聚攏,密度提高後非常適合年輕恆星的形成;目前已發現十幾顆新恆星,而且隨著向外擴張,越靠近大質量恆星的新恆星年齡越大。
李昫岱光譜分析 立功
李昫岱說,這個理論幾十年前就有其他學者提出,但是一直缺乏實際的證據。他則是以光譜分析,利用恆星形成初期會有大量氫的放射線、形成後則轉為氫的吸收線方式,替10Lac附近的新恆星定年紀順序,發現由近至遠,年紀分別從百萬年至幾十萬年不等,而整個系統中最遠的新恆星距離10Lac幾百光年。
不但如此,李昫岱還發現,距離地球一千五百光年的獵戶座四合星,也有類似狀況。由於四顆大質量恆星的誘發,附近有幾十顆年輕恆星產生,至於影響力可以傳到多遠,則還無法估計。
李昫岱說,這項發現有助於瞭解恆星的起源,同時因為人類周遭的物質九十%為恆星燃燒而來,透過這項研究也可以找到物質如何演化而來。
小辭典:恆星的誕生
根據維基百科,當由氫分子等星際物質組成的分子雲受到外來干擾,例如附近有星系誕生或超新星爆炸所造成的衝擊,令分子雲某些區域被壓縮,形成密度較高的區域,在引力作用下,最終形成一個球體,稱為原恆星(還不是恆星 ),外圍會被塵埃和氣體所包圍。
如果原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其核心溫度會慢慢增高,最後引發核融合產生能量,發出的熱力會將外圍的氣體驅散,這時一顆新的恆星便誕生了,併進入主序星的階段。
從主序星階段開始,恆星核心的溫度與壓力足夠產生氫聚變,不斷將氫合成氦產生能量。核融合所產生的輻射壓力平衡了自身引力,這時恆星便進入穩定狀態。
臺灣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李昫岱在國科會補助下,發現在蠍虎座附近、質量超過二十個太陽大小的恆星10Lac,由於溫度高達攝氏三萬三千度(太陽約五千八百度 ),發射的強烈紫外光有如水波一樣擴散,壓縮附近的氣體、灰塵等星際物質聚攏,密度提高後非常適合年輕恆星的形成;目前已發現十幾顆新恆星,而且隨著向外擴張,越靠近大質量恆星的新恆星年齡越大。
李昫岱光譜分析 立功
李昫岱說,這個理論幾十年前就有其他學者提出,但是一直缺乏實際的證據。他則是以光譜分析,利用恆星形成初期會有大量氫的放射線、形成後則轉為氫的吸收線方式,替10Lac附近的新恆星定年紀順序,發現由近至遠,年紀分別從百萬年至幾十萬年不等,而整個系統中最遠的新恆星距離10Lac幾百光年。
不但如此,李昫岱還發現,距離地球一千五百光年的獵戶座四合星,也有類似狀況。由於四顆大質量恆星的誘發,附近有幾十顆年輕恆星產生,至於影響力可以傳到多遠,則還無法估計。
李昫岱說,這項發現有助於瞭解恆星的起源,同時因為人類周遭的物質九十%為恆星燃燒而來,透過這項研究也可以找到物質如何演化而來。
小辭典:恆星的誕生
根據維基百科,當由氫分子等星際物質組成的分子雲受到外來干擾,例如附近有星系誕生或超新星爆炸所造成的衝擊,令分子雲某些區域被壓縮,形成密度較高的區域,在引力作用下,最終形成一個球體,稱為原恆星(還不是恆星 ),外圍會被塵埃和氣體所包圍。
如果原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其核心溫度會慢慢增高,最後引發核融合產生能量,發出的熱力會將外圍的氣體驅散,這時一顆新的恆星便誕生了,併進入主序星的階段。
從主序星階段開始,恆星核心的溫度與壓力足夠產生氫聚變,不斷將氫合成氦產生能量。核融合所產生的輻射壓力平衡了自身引力,這時恆星便進入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