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扇 :羽毛扇至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明文震亨《長物誌》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從「羽」也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圖一)。晉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於周昭王時,有盂夏取鵲翅為扇之說,則羽毛扇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絹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複雜心理。從歷代散見的泳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古代的絹宮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圖五),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就絹宮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圖六),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絹宮扇的扇面上常繡有花鳥、魚蟲、山水,也有繡人物、佛像的。我國的刺繡,在宋代已非常精妙。
玉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玉版扇:浙之括蒼山多巨竹,有圍至二尺外者。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裡闊五六寸、長尺許,熨之使平,其形上寬下稍殺,用紅木,或明角、玳瑁,彫刻為柄,裝以為扇,兩面可鐫書畫。徐花農太史曾購置之,以奉曲園師。師愛其形制新巧,色白潤如玉,因題為‘玉版扇’。」這種扇現在四川墊江也生產,又名"竹簧扇"
龔扇: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制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面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未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鹵漆、梁平竹帘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鉅賈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龔扇選取當地山坡上的優質黃竹,須於每年秋分、白露後不久砍取,川清水浸漬,選取色澤好且無斑紋的竹了,刨去青皮,劈成篾條,細剖細磨至透明的程度,再根據設計圖稿慢慢編成。一把扇上要排列編織數百根、上千根極其纖細的經絲、緯絲。龔扇能用竹絲編出八大山人的山水、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齊白石畫的花鳥。龔扇還有一種妙處:正面對光看,扇面現白色,花鳥忽隱忽現於朦朧之中;向左側視,花紋閃青色,樹葉現白色;向右側視,花紋現白色,樹葉閃青色,真令人嘆為觀止。
篾絲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篾絲扇:來自嶺表,削竹青細如縷,織成如布,光滑無痕,方、圓、六角均有之。積五六年,色自紅潤,風來倍涼,雅品也。」這種扇現在四川青神縣也生產,又名「青竹扇」或「竹絲扇」(圖十四)。另有一種用較粗竹片編成的低檔竹扇,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有出產,經久耐用,價廉物美,城鄉居民都喜歡用它。
芭蕉扇、葵扇、蒲葵扇: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諸名,實即今之蒲扇,江浙呼為芭蕉扇也。棕櫚一種名蒲葵,《研北雜誌》稱《唐韻》‘棕’字注雲‘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產閩廣者多葉圓大而厚,柄長尺外,色淺碧,乾則白而不枯。土人採下陰乾,以重物鎮之使平,剪成圓形,削細篾絲,雜錦線緣其邊,即仍其柄以為柄,曰‘自來柄’,是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為之,飾以翠蝶銀花,緣以錦邊,是為細者。通稱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實一物也。」這種扇輕便風大,價格低廉,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