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雖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語表達,卻不簡單。
古時候沒有照相、錄音、錄影等技術,更沒有如今之電腦繪圖等簡便的顯示和畫圖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個脈象給學子們瞭解,有相當的困難。因此,中醫的先聖先賢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許多很貼近的形容詞語,用來形容脈 像,使後世的中醫學子們能夠以較輕鬆的方式,掌握脈學的豐富知識。
在這兒,筆者選一些古時候醫生們形容脈象的詞出來,由此希望能瞭解古人在使用語詞上的天才。
「來、去、疾、遲」,脈由沉部向浮部跳出來的感覺叫「來」,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覺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無力的、慢速的叫「遲」。
《傷 寒論·平脈法篇》:「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形容了把脈之時,如果發 現它從下往上跳出時的脈狀快速而且有力,可從上往下的脈狀慢速且無力的就是「內虛外實」,相反的,就是「內實外虛」。
「大、小」,就是脈動 有大的、有小的樣子。在脈管的底部感覺脈之「本」,在脈管的上面感覺脈的「頭」。《傷寒論·平脈法篇》中「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 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榮、衛之氣有強盛的、有衰弱的;強盛的用「高」、「章」、「綱」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損」來形容;榮、衛之氣正常的、不強也不弱的,用「緩」、「遲」、「沉」形容。
《傷寒論·平脈法篇》中,就使用這樣的形容詞:「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把 脈的時候,想要知道病氣之在表、在裡,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尋。這可以用指頭壓按以感覺它們,按壓的力道應該如何,用什麼詞來形容呢?有一種叫作 「菽」的豆子,屬五穀類;聰明的醫生們就用菽的重量來形容下指的力道:「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 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不同的部位還代表了不同的臟腑部位。
光是感覺脈動在浮部、沉部的狀況下,就有許多不同的脈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脈」、「弱脈」、「革脈」、「牢脈」、「實脈」、「散脈」、「芤脈」、「伏脈」。
無力的脈,如「浮而無力,謂之‘濡’。沉而無力的,謂之‘弱’。浮中沉俱無力,按之且大,渙散不收謂之‘散’」。
極度有力的脈,如「浮而極有力,謂之‘革’。沉而極有力,謂之‘牢’。浮中沉具有力,按之且大謂之‘實’。」
還有:「浮沉有力,中取無力,謂之‘芤’。按之至骨,推尋始得,謂之‘伏’。」
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狀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脈名。
把脈,還要看脈的跳動速度。脈跳動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詞,可用以敘述;可以用「遲、數、緩、疾、結、促、代」等來形容它們。古人沒有鐘錶,不能用鐘錶數秒,他們卻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臟跳動次數,又叫作「至數」,來形容脈的跳動速度。
古時候的大部分醫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煉功的習慣,所以他們的呼吸比較勻稱。於是,用自己勻稱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計算病人的脈動在醫者的一息之間有多少次的跳動,例如:「一息三至,謂之‘遲’。一息六至,謂之‘數’。」
如果醫者的呼吸,一息之間,病人脈動六次,就是「數脈」,而一息之間,病人脈動三次,就叫「遲脈」。
現 今的中醫都知道,數脈主陽,在府,主熱;而遲脈主陰,在藏,主寒。中醫使用鑒別病證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稱之為「八綱」的「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來看 病,以及開處方療治;有了這些好的方法,就已經能輕易的掌握病情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病,到中醫這兒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 「一息四至謂之‘緩’。一息七至謂之‘疾’。」這說明瞭正常的脈,叫作「緩脈」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勻稱的呼吸一分鐘約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 話,就是一分鐘跳七十二跳,和現代人云之脈動完全一致。而一次呼吸脈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數脈的名,就用「疾」來形容。
又,如果脈跳動的不規則,就屬不正常的,集合至數兼跳動的不規則而命名「促」、「結」、「代」等脈象:「數時一止謂之‘促’。緩時一止謂之‘結’。至數不乖,動而中止,不能自還,須臾復動,謂之‘代’。」
脈跳動的大小形狀,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脈象,「芤、洪、滑、弦、緊、虛、實、微、濇、細、軟、弱」等都屬這種。
隨 意舉幾個例子:例如《脈經》記載的「芤脈」就說它「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也有人用「如蔥管之狀」來形容「芤脈」的。「芤」是一種類似蔥的植 物。「弦脈」是「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而「緊脈」則「數如切繩狀,如轉索之無常」。又例如「實脈」是「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微脈」 則是「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濇脈」卻是「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其實,脈的形象還有很多難以完全掌握而辨別得清的。所以,聰明的古中醫,將脈象中有相似而難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讓我們能有較清晰的分辨。
例 如「浮脈」與「芤脈」相類似,而「芤脈」又與「洪脈」很類似;「弦脈」與「緊脈」也很相似,且「革脈」、「牢脈」與「實脈」也相類似;又「滑」與「數」相 類,「瀋」與「伏」相類,「微」與「濇」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等,讓人能用比較的方式,分辨它們的類似與不同之狀,就能掌握與了 解脈象。
脈的跳動速度,有極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例如「離經」脈、「奪精」脈、「死」脈、「命絕」脈等,都是脈跳動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難 經》有:「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及「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量測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間脈動的次數,一呼有兩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兩跳而 「再至」,即是一息之間有四跳的意思。
這種脈象極度不正常的速度改變,也意味著人何時可能死亡。所以有「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的預測 方法。認為人的脈象發現了「損脈」,「從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於床」的人會死。而在脈象中發現了「至脈」, 「從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於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時會死亡。
《傷寒論》有一些關於脈象大小形狀有趣的形容 詞。列舉幾種:(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踴之像的「藹藹如車蓋」,屬於「陽結」之脈象;古時候的車子行走快速時,上面的蓬蓋大,而且動盪的幅度也 很大。(b)沉石有力、沉遲強硬,並且有似堆積的樣子,「纍纍如循長竿」屬「陰結」之脈;好像摸尋長竹竿上面的竹節,纍纍然。(c)脈浮而無力的「瞥瞥如 羹上肥」屬於「陽氣微」的「濡脈」,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濃湯上面的小塊肥肉一樣,輕而浮,無力的樣子。(d)脈沉而無力的,「綿綿如瀉漆之絕」的、前大 而後細之「榮氣微」的弱脈;形容像油漆似的、細細的流下來,有一種像要斷絕了似的,那種很弱、很無力的樣子的脈象。(e)脈細小,難於尋按的,「縈縈如蜘 蛛絲」,浮中沉取都似有似無的微細欲絕狀的脈,屬於「陽不足,而且陽氣衰」的微脈;形容它有如蜘蛛絲般纏繞著的,很細、很微小的樣子的脈象。
還有,當生命非常垂危了,會出現的脈象,叫作「怪脈」。有些書中有「七怪脈」,也有些書中有「十怪脈」的說法。
「七怪脈」即:「雀啄、屋漏、彈石、解索、魚翔、蝦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脈」、「轉豆脈」和「麻促脈」等三種,合起來就叫作「十怪脈」。它們都反映了髒氣將要斷絕、胃氣將要枯竭的危重狀況。
現 在僅舉幾個例子解釋如下。只要想一想那個形容詞,就可以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麼地貼切:(a)「屋漏脈」,脈搏很久才跳動一次,且間歇時間不均勻,像下雨天 的屋漏,水滴下來的節奏不齊之狀。(b)「雀啄脈」,脈象急,速度快,而且節律不均勻,停止後又再動起來的樣子,像雀鳥啄食之狀。(c) 「魚翔脈」,脈搏動的似有似無,像靜止的魚,只有那些鰭的輕微游翔之狀。(d)「蝦游脈」,脈自底部向上部跳動時,隱隱約約,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時,一躍而 消逝,如蝦之遊動的樣子。(e)「轉豆脈」,又稱為「轉丸脈」,脈來去不定,捉摸不著,如旋轉的豆子之狀。
脈象的形容語匯,由以上所舉的少數例子,可以知道,古時候的中醫觀察事物,夠仔細、夠翔實。他們把事物的表現性狀,跟脈象連結起來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見到,中文字使用之時是那麼的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