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和社會的特點

作者:松濤 發表:2007-08-05 04: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自1950年設立戶口制,民眾就被分為農民和市民兩個階層。農民階層是社會的最低層。他們在衣、食、住、行和就業醫療上全靠自理,沒有保障;市民階層在衣、食、住、行和就業醫療上有國家給予資助,尚有保障。作為民眾,農民和市民都承擔著納稅的義務。但是,農民納稅,不能享受社會的公益保障,只有市民才能享受這種待遇。

在意識形態上,農民經過幾十年的思想改造和社會熏陶,傳統的宗法制度淡化了,淳樸的氣質沒有了,做人的道德崩潰了,他們變成了崇尚強權和追逐錢財的「空殼」。然而,市民所處的環境較好,獲取的信息較廣。他們雖然追逐功利,品德降低,但尚能保持道德的底線,從而在精神上比農民富有。

這樣,兩個階層的民眾逐漸地演變為兩個等級的群體。

由於民眾分為兩個階層、兩個等級,他們又分處而居,相互很難逾越,中國就自然形成了兩種社會。一種是以市民為主要組成的城市社會,一種是以農民為主要組成的農村社會。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給城市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加之引進的外資主要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發展很快。如今的城市社會,已經進入了半封建半資本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文明在中國的大城市中依稀可見。

我們再來看農村社會。自解放初成立人民公社到1980年農村改革之前,農村的土地收歸政府所有;農民只能被政府組織起來集體耕種並納稅,以換取其個人及家庭成員的溫飽;他們除了勞動、接受思想教育、吃、住和繁殖以外,一無所有;所以,這時的農民實質是奴隸,這時的農村社會實質是奴隸社會。自1980年農村改革至今,政府將土地承包給農民;農民可以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種,多產多得,很快解決了溫飽;剩餘的勞力還可以進城打工,以增加收入;所以,這時的農民實質是佃農。這時的農村社會,政府是地主,農民是佃戶,其性質是半奴隸、半封建社會。

古聖賢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芶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所以,農民階層和農村社會的犯罪率升高是必然的。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比較一下我們的城市和鄉村,不難看出我們的一國之中,存在著兩種等級的民眾,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社會,這種現像在當今的世界上是罕見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出現了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鄉村經濟停滯不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不和諧現象。對此,為國、為民者不可不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讀者投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