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0-07 08:02:08作者:戴東尼 (古玩書畫鑑定收藏家、藝
繪畫方面成就 (下)
徐渭及寫意花鳥畫
徐渭(1521-1593)是從根本上完成中國傳統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的一代大家,其畫風有力地推進了後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稱為青籐畫派。他的花鳥畫,吸取了宋元及瀋周、林良、陳淳等水墨花鳥的長處,並突破了物 像的形質,賦予其內涵與精神。他的作品或緣物抒情,或借題發揮,不同吳門派文人畫恬適閑雅的意趣,而直抒心境,產生撼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形式上,不拘形似,僅略得其意,重在寄興遣懷,追求氣韻,墨色滋潤淋漓,奔放流動,充分發揮了生宣紙的暈滲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說:「信手拈來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韻」。徐渭的畫風,對清代的朱耷、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近代的齊白石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丁雲鵬之佛像畫
丁雲鵬(1547─1628年),供奉內廷十餘年,工畫人物、尤精佛像,得吳道子法,白描學李公麟,設色學錢選,以精工見長,古人稱其「非筆端有神通者不能也」。
鹿酒圖/丁雲鵬
丁雲鵬之佛像畫,多追摹李公麟筆意,以勁挺清麗勝,精細入微,鬚髮之間,眉睫意態畢具,筆法如行雲流水,衣紋線條轉折輕柔飄動,身姿神態,足具飄逸自若的韻味。賦彩濃麗清簡、色墨渾然一體,更呈融和清潤之氣。他每筆皆以中鋒出之,手應於心,絲絲入扣,無一懈筆,非功力過入,息心靜氣則不辦。
明代的繪畫評論家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曾經對丁雲鵬有過這樣的評價:「功力靚深,神采煥發,展對間覺身入維摩室中,與諸佛菩薩對語,眉睫鼻孔皆動。」作為佛弟子的丁雲鵬以畫筆吐抒了他一心的虔誠,方得大千氣象,觀者望之肅然起敬,無不深感佛之宏大慈悲。
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明代後期山水畫,繼吳門派而起的代表畫家是董其昌。他的藝術與吳門派有密切關係,為矯正吳門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畫,強調摹古,注重筆墨、韻味,追求「士氣」,將書法及修養融入繪畫,並提出了「南北宗論」。董其昌年輕時就開始修佛,深受禪宗的影響,後官至禮部尚書,他的顯赫地位和在畫壇上的聲望,遂成為畫壇盟主,他所創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吳門畫派」的統治地位。
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一說,推祟以唐代畫家王維為代表的南宗,謂其重筆墨,崇尚質樸、淡泊清遠、率多真意之格調;他認為以另一唐代畫家李思訓為代表的北宗則是畫工畫,只重功力和形似。正如宋代沈括在其《圖畫歌》中詠:「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里。範寬石瀾煙樹森,枯木關全極難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南宗畫追求的就是一種溫潤、素雅、涵蘊的效果,甚至強調空氣與水分的感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更把「平淡天真」作為書法與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猶董源之有巨然,衣缽相承,無復餘恨,皆以平淡天真為旨。」
從清、遠、氣韻到「平淡天真」,是董其昌所謂的的「化境」。他認為只有平淡到極處,脫離火氣,才能達到中國畫的至高界境;顯露天真,才有生機的空靈和變化;生命與自然純真的宇宙元之淋漓元氣混融,方可至「天人合一」的境界。畫家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做到這一點,與修煉的僧人一樣都要求精神上的升華,達到更高深的境界,才能領略到中國繪畫藝術的真諦。
南北分宗又引發了中國文人對詩、文、書法等其它藝術分野的興趣,所謂「非獨畫也,古今風騷流別之道,固不外此」。詩境、書境,皆與南宗畫的藝術境界一脈相承,並影響後是三百年,餘波未盡。
徐渭及寫意花鳥畫
徐渭(1521-1593)是從根本上完成中國傳統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的一代大家,其畫風有力地推進了後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稱為青籐畫派。他的花鳥畫,吸取了宋元及瀋周、林良、陳淳等水墨花鳥的長處,並突破了物 像的形質,賦予其內涵與精神。他的作品或緣物抒情,或借題發揮,不同吳門派文人畫恬適閑雅的意趣,而直抒心境,產生撼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形式上,不拘形似,僅略得其意,重在寄興遣懷,追求氣韻,墨色滋潤淋漓,奔放流動,充分發揮了生宣紙的暈滲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說:「信手拈來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韻」。徐渭的畫風,對清代的朱耷、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近代的齊白石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丁雲鵬之佛像畫
丁雲鵬(1547─1628年),供奉內廷十餘年,工畫人物、尤精佛像,得吳道子法,白描學李公麟,設色學錢選,以精工見長,古人稱其「非筆端有神通者不能也」。
鹿酒圖/丁雲鵬
丁雲鵬之佛像畫,多追摹李公麟筆意,以勁挺清麗勝,精細入微,鬚髮之間,眉睫意態畢具,筆法如行雲流水,衣紋線條轉折輕柔飄動,身姿神態,足具飄逸自若的韻味。賦彩濃麗清簡、色墨渾然一體,更呈融和清潤之氣。他每筆皆以中鋒出之,手應於心,絲絲入扣,無一懈筆,非功力過入,息心靜氣則不辦。
明代的繪畫評論家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曾經對丁雲鵬有過這樣的評價:「功力靚深,神采煥發,展對間覺身入維摩室中,與諸佛菩薩對語,眉睫鼻孔皆動。」作為佛弟子的丁雲鵬以畫筆吐抒了他一心的虔誠,方得大千氣象,觀者望之肅然起敬,無不深感佛之宏大慈悲。
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明代後期山水畫,繼吳門派而起的代表畫家是董其昌。他的藝術與吳門派有密切關係,為矯正吳門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畫,強調摹古,注重筆墨、韻味,追求「士氣」,將書法及修養融入繪畫,並提出了「南北宗論」。董其昌年輕時就開始修佛,深受禪宗的影響,後官至禮部尚書,他的顯赫地位和在畫壇上的聲望,遂成為畫壇盟主,他所創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吳門畫派」的統治地位。
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一說,推祟以唐代畫家王維為代表的南宗,謂其重筆墨,崇尚質樸、淡泊清遠、率多真意之格調;他認為以另一唐代畫家李思訓為代表的北宗則是畫工畫,只重功力和形似。正如宋代沈括在其《圖畫歌》中詠:「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里。範寬石瀾煙樹森,枯木關全極難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南宗畫追求的就是一種溫潤、素雅、涵蘊的效果,甚至強調空氣與水分的感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更把「平淡天真」作為書法與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猶董源之有巨然,衣缽相承,無復餘恨,皆以平淡天真為旨。」
從清、遠、氣韻到「平淡天真」,是董其昌所謂的的「化境」。他認為只有平淡到極處,脫離火氣,才能達到中國畫的至高界境;顯露天真,才有生機的空靈和變化;生命與自然純真的宇宙元之淋漓元氣混融,方可至「天人合一」的境界。畫家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做到這一點,與修煉的僧人一樣都要求精神上的升華,達到更高深的境界,才能領略到中國繪畫藝術的真諦。
南北分宗又引發了中國文人對詩、文、書法等其它藝術分野的興趣,所謂「非獨畫也,古今風騷流別之道,固不外此」。詩境、書境,皆與南宗畫的藝術境界一脈相承,並影響後是三百年,餘波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