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0-18 22:14:32作者:婁宏偉
(三十四)慈父之愛
東偉屬於那種看起來很單純、很年輕的人,總像個學生似的,很難將他和「父親」這個名詞聯繫起來,但他非常喜歡孩子。孩子也很喜歡他,誰家的孩子都能和他玩到一起去。女兒和我及姥姥、姥爺在一起的時候還有些鬧,但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就很乖,更讓先生得意。每天下班後的第一件事,一定要爸爸抱抱,否則連衣服也不許換。每天傍晚一聽到門鈴聲,她就大笑著拍著雙手,搖搖欲跌的奔向站在門邊的爸爸。
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九日的傍晚,女兒像往常一樣,也是這樣奔向爸爸,被爸爸抱起來的,摟著爸爸的脖子撒嬌,然而還不到五分鐘的工夫,一群警察就破門而入,抓走了她親愛的爸爸!從那一天起直到今天,女兒就再也沒看見過爸爸了。
懷孕的時候我和東偉就商量好,將來要給寶寶寫精彩的成長日記。我因為在劍橋讀一年書,所以初期的日記工作就落在了東偉身上。東偉很少像我這樣長篇大論的寫東西,但他的文筆很好,流暢而幽默,我很愛看他寫的東西,常常被逗的大笑。大學時他早我一年畢業,我們倆三天一封信,從不間斷,一年下來那信有厚厚一摞。等信時的期盼,收到信時的欣喜,讀信時的陶醉,寫信時的投入,都十分令人回味。後來電話、網路越來越發達,信就寫的越來越少了。他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的那一年多,我們乾脆互相連一封信也沒寫過,只是電子郵件聯繫,而且人越來越懶於動筆,為了打字快郵件大部分時候還是英文的,就很少能見到他的文字了。
而為了女兒,東偉就不嫌麻煩了,竟然動筆開始寫起東西來。看著他在博客上給女兒寫下的成長日記,我忍不住開懷大笑,但一想到他還在勞教所中受苦,又忍不住落淚,就這樣一會哭一會笑的。尤其看到他在博客上留下的最後一篇短文是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五號寫的,就在他被抓的前幾天,更是悲從中來。
下面是東偉在給女兒的博客上留下的一些小故事。註:女兒小名叫添添,就是缺什麼添什麼的意思。
無師自通?
兩三個月前添添第一次觸摸計算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雙手快速敲擊鍵盤,沒用滑鼠,兩次打開了WORD。說來慚愧,到現在我也沒弄清怎麼樣不用滑鼠把WORD打開。她敲擊鍵盤時的手法讓我覺的她好像不是第一次摸電腦。
後來,她常常表示出對電腦的興趣。但是,我一直沒再讓她玩。
元旦時,一位朋友來我家,給添添照了幾張照片,後來給我用email發過來了。昨天我打開電腦,把照片下載到了機子裡。她看見電腦打開了,非常興奮。過去又是一陣敲擊,敲擊的速度和手法比她媽媽強多了。
我到電視機前給她放一個剛買的關於大自然的DVD片子(遷徙的鳥)。一回頭,她不知道怎麼又把EXCEL打開了。又沒用滑鼠。
她對滑鼠下面一閃一閃的紅燈又產生了興趣。在那裡一邊玩,一邊嘴裡發出「啪,啪」的聲音。
DVD開始播放了。我過去關電腦。發現牆紙已經被換成了添添和那位阿姨的合影了。
添添的另一個名字
添添這個名字是她舅舅和姑姥姥(她媽媽的大姑)同時起的。兩個人在兩個不同的城市,也沒有商量。聽說我們已經起好了天慧的名字,就說那小名就叫添添吧。自然,也都說了一番道理。
其實,在我的辦公室裡,添添還有一個名字。那是在添添出生以前,一個同事說:「你們孩子還沒有起名字吧?我給她起一個吧。如果是女孩,就叫小花怎麼樣?」 就這樣,現在辦公室裡的同事一提起添添,就是「你們家小花怎麼樣了?......」
可能和這個名字有關係吧,添添一出生就對花很感興趣,無論是大人衣服上的小花,還是床單上的小花,還有碗邊上的小花,她總是很專注地盯著看。會爬以後,看到小花,她就會爬過去,深情地摸一會兒。
家裡專門給她買了一個大涼席讓她爬,涼席的兩個角上各繡了三朵花。有一次她爬到一個角,撫摸了三朵花後,回頭看看另外三朵花。我以為她會轉身爬過去,沒想到她嫌爬得慢,在床上打了一個滾就翻到了那三朵花前面,很高興地摸了摸。又衝我無牙地一笑。
我高興之餘,也嚇了一跳。稍不小心,她就要滾到床邊上了。
所以,沒過幾天,我們就在地板上給她鋪了一塊地毯讓她爬,至少不用擔心她從床上掉下來了。
水知道答案
去年在網上看到一本書的介紹,書名叫《水知道答案》(Water Knows Answers)。作者通過自己對水結晶的研究,發現水可以「感知」很多信息。後來到西單圖書大廈,發現這本書已經好幾個星期在圖書大廈名列暢銷書前列。
這本書的研究方式和結論都與眾不同而且很有意思。作者用不同的語言對水說「謝謝!」時,水可以結晶出非常漂亮的六角晶體;但對水說「討厭」時,就不能結晶或結晶很不好;還有古典音樂使結晶美麗,而聽過重金屬音樂的水就無法結晶......書中配了100多幅彩色照片。
我後來又買了幾本送給了朋友。
這本書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第一個是哲學層面的。現在流行的學說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只是附屬於物質的一種東西。而這本書的結果卻讓我們重新思考意識到底是什麼?意識和物質是統一的。
斯帝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偽之」。
其實哲學理論也是一樣。只是哲學離現在的大多數人太遙遠了。大家都在忙著賺錢,沒有時間去想什麼哲學問題。
另一個層面就是實用主義的。就像書的封面寫的一句話,"世界為什麼需要讚美?"
既然連一滴水都能感知良性和非良性信息,那一個孩子當然也能知道了,即使他(她)現在還不會用語言和你交流。
所以,添添通常是在我們的讚美聲中吃東西、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讚美。「聽話的好孩子」、「漂亮寶寶」、「小美女」之類的。有時候聽著那些溢美之辭,感覺好像和招聘時看到的某些簡歷差不多......
東偉在的時候女兒是幸福的。但東偉被抓走後,女兒情緒常常不穩,經常無故鬧人。膽子也很小,半夜還會醒來大哭。因為當時東偉去開門的時候,女兒是被他抱在懷裡的,所以一群警察衝進來的那一幕,她清清楚楚看在眼裡。幼小心靈的感受有誰知道?創傷如何平復?
女兒近來越來越逆反,凡事都要加一個「不」字,而且不是簡單的加,她還會從意思上改成否定。那天我打電話回去,聽見姥姥在那邊教她,「你告訴媽媽說你吃飯也挺好的,睡覺也挺好的。」女兒立刻在電話裡告訴我:「媽媽,我既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姥姥忙說,「別那樣說,媽媽會擔心的,告訴媽媽你乖乖聽話不鬧鬧。」女兒善解人意,總算不再用否定句式,重複一遍:「媽媽,我乖乖聽話不鬧鬧。」我隨口問了一句:「做的到嗎?」女兒迅速回答:「做不到。」
兩到三歲的孩子據說是最好玩的時候,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會做一些判斷,說一些話,但還沒有形成任何大人的觀念,所以童言稚語常常語出驚人,又讓人忍俊不禁。我和東偉都錯過了她的這段時期,體會到的不是做父母的幸福、快樂,而更多的是牽掛。
姥姥在一個本子上給她記了一些從小到大有趣的事,女兒很愛聽自己的故事,不到三歲的女兒經常央求姥姥或姥爺:「咱們學一學添添的童年趣事吧?」好像她已經長大了似的。給她打電話時,最難回答的問題莫過於:「爸爸哪裡去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於是打岔,問她:「你想媽媽嗎?」女兒答:「想媽媽,但更想爸爸。」既回答了我的問題,又提醒我前一個問題,有時我真不敢想像這是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在說話。我只好答:「別著急,爸爸很快就回來了。」女兒繼續問:「很快是多快呀?」……據說我小時候曾問出過「永遠有多遠呵」這樣的難題,然而女兒的這個問題更讓人心酸。
當了媽媽的女性們最喜歡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寶貝,遇到這種情況,我往往就避開了。是啊,孩子永遠是媽媽們百談不厭的話題,可我卻沒有更多內容可說。有人說:「你可真堅強,好像不是很想孩子。」我一笑了之。可心裏總是冒出泰戈爾的那首「最遙遠的距離」: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
放在心裏」
東偉被關在勞教所中,當年最不想出國的我被迫孤身留在了海外,幼小的女兒只好留給年邁的父母照料,原本美滿的三口之家天各一方。但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多久了,天理總要昭顯。
(今年三十八歲的卜東偉是總部設在舊金山的美國亞洲基金會北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他因修煉法輪功於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九日被從家中抓捕。後被非法判處勞動教養兩年半,現關押在北京團河勞教所,已經整一年。卜東偉的妻子婁宏偉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自丈夫被抓後,婁宏偉多方呼籲營救,現已得到歐盟、國際大赦等機構及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國議員的聲援和幫助。)
(待續)
東偉屬於那種看起來很單純、很年輕的人,總像個學生似的,很難將他和「父親」這個名詞聯繫起來,但他非常喜歡孩子。孩子也很喜歡他,誰家的孩子都能和他玩到一起去。女兒和我及姥姥、姥爺在一起的時候還有些鬧,但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就很乖,更讓先生得意。每天下班後的第一件事,一定要爸爸抱抱,否則連衣服也不許換。每天傍晚一聽到門鈴聲,她就大笑著拍著雙手,搖搖欲跌的奔向站在門邊的爸爸。
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九日的傍晚,女兒像往常一樣,也是這樣奔向爸爸,被爸爸抱起來的,摟著爸爸的脖子撒嬌,然而還不到五分鐘的工夫,一群警察就破門而入,抓走了她親愛的爸爸!從那一天起直到今天,女兒就再也沒看見過爸爸了。
懷孕的時候我和東偉就商量好,將來要給寶寶寫精彩的成長日記。我因為在劍橋讀一年書,所以初期的日記工作就落在了東偉身上。東偉很少像我這樣長篇大論的寫東西,但他的文筆很好,流暢而幽默,我很愛看他寫的東西,常常被逗的大笑。大學時他早我一年畢業,我們倆三天一封信,從不間斷,一年下來那信有厚厚一摞。等信時的期盼,收到信時的欣喜,讀信時的陶醉,寫信時的投入,都十分令人回味。後來電話、網路越來越發達,信就寫的越來越少了。他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的那一年多,我們乾脆互相連一封信也沒寫過,只是電子郵件聯繫,而且人越來越懶於動筆,為了打字快郵件大部分時候還是英文的,就很少能見到他的文字了。
而為了女兒,東偉就不嫌麻煩了,竟然動筆開始寫起東西來。看著他在博客上給女兒寫下的成長日記,我忍不住開懷大笑,但一想到他還在勞教所中受苦,又忍不住落淚,就這樣一會哭一會笑的。尤其看到他在博客上留下的最後一篇短文是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五號寫的,就在他被抓的前幾天,更是悲從中來。
下面是東偉在給女兒的博客上留下的一些小故事。註:女兒小名叫添添,就是缺什麼添什麼的意思。
無師自通?
兩三個月前添添第一次觸摸計算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雙手快速敲擊鍵盤,沒用滑鼠,兩次打開了WORD。說來慚愧,到現在我也沒弄清怎麼樣不用滑鼠把WORD打開。她敲擊鍵盤時的手法讓我覺的她好像不是第一次摸電腦。
後來,她常常表示出對電腦的興趣。但是,我一直沒再讓她玩。
元旦時,一位朋友來我家,給添添照了幾張照片,後來給我用email發過來了。昨天我打開電腦,把照片下載到了機子裡。她看見電腦打開了,非常興奮。過去又是一陣敲擊,敲擊的速度和手法比她媽媽強多了。
我到電視機前給她放一個剛買的關於大自然的DVD片子(遷徙的鳥)。一回頭,她不知道怎麼又把EXCEL打開了。又沒用滑鼠。
她對滑鼠下面一閃一閃的紅燈又產生了興趣。在那裡一邊玩,一邊嘴裡發出「啪,啪」的聲音。
DVD開始播放了。我過去關電腦。發現牆紙已經被換成了添添和那位阿姨的合影了。
添添的另一個名字
添添這個名字是她舅舅和姑姥姥(她媽媽的大姑)同時起的。兩個人在兩個不同的城市,也沒有商量。聽說我們已經起好了天慧的名字,就說那小名就叫添添吧。自然,也都說了一番道理。
其實,在我的辦公室裡,添添還有一個名字。那是在添添出生以前,一個同事說:「你們孩子還沒有起名字吧?我給她起一個吧。如果是女孩,就叫小花怎麼樣?」 就這樣,現在辦公室裡的同事一提起添添,就是「你們家小花怎麼樣了?......」
女兒對電腦無師自通
可能和這個名字有關係吧,添添一出生就對花很感興趣,無論是大人衣服上的小花,還是床單上的小花,還有碗邊上的小花,她總是很專注地盯著看。會爬以後,看到小花,她就會爬過去,深情地摸一會兒。
家裡專門給她買了一個大涼席讓她爬,涼席的兩個角上各繡了三朵花。有一次她爬到一個角,撫摸了三朵花後,回頭看看另外三朵花。我以為她會轉身爬過去,沒想到她嫌爬得慢,在床上打了一個滾就翻到了那三朵花前面,很高興地摸了摸。又衝我無牙地一笑。
我高興之餘,也嚇了一跳。稍不小心,她就要滾到床邊上了。
所以,沒過幾天,我們就在地板上給她鋪了一塊地毯讓她爬,至少不用擔心她從床上掉下來了。
水知道答案
去年在網上看到一本書的介紹,書名叫《水知道答案》(Water Knows Answers)。作者通過自己對水結晶的研究,發現水可以「感知」很多信息。後來到西單圖書大廈,發現這本書已經好幾個星期在圖書大廈名列暢銷書前列。
這本書的研究方式和結論都與眾不同而且很有意思。作者用不同的語言對水說「謝謝!」時,水可以結晶出非常漂亮的六角晶體;但對水說「討厭」時,就不能結晶或結晶很不好;還有古典音樂使結晶美麗,而聽過重金屬音樂的水就無法結晶......書中配了100多幅彩色照片。
我後來又買了幾本送給了朋友。
這本書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第一個是哲學層面的。現在流行的學說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只是附屬於物質的一種東西。而這本書的結果卻讓我們重新思考意識到底是什麼?意識和物質是統一的。
斯帝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偽之」。
其實哲學理論也是一樣。只是哲學離現在的大多數人太遙遠了。大家都在忙著賺錢,沒有時間去想什麼哲學問題。
另一個層面就是實用主義的。就像書的封面寫的一句話,"世界為什麼需要讚美?"
既然連一滴水都能感知良性和非良性信息,那一個孩子當然也能知道了,即使他(她)現在還不會用語言和你交流。
所以,添添通常是在我們的讚美聲中吃東西、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讚美。「聽話的好孩子」、「漂亮寶寶」、「小美女」之類的。有時候聽著那些溢美之辭,感覺好像和招聘時看到的某些簡歷差不多......
東偉在的時候女兒是幸福的。但東偉被抓走後,女兒情緒常常不穩,經常無故鬧人。膽子也很小,半夜還會醒來大哭。因為當時東偉去開門的時候,女兒是被他抱在懷裡的,所以一群警察衝進來的那一幕,她清清楚楚看在眼裡。幼小心靈的感受有誰知道?創傷如何平復?
女兒近來越來越逆反,凡事都要加一個「不」字,而且不是簡單的加,她還會從意思上改成否定。那天我打電話回去,聽見姥姥在那邊教她,「你告訴媽媽說你吃飯也挺好的,睡覺也挺好的。」女兒立刻在電話裡告訴我:「媽媽,我既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姥姥忙說,「別那樣說,媽媽會擔心的,告訴媽媽你乖乖聽話不鬧鬧。」女兒善解人意,總算不再用否定句式,重複一遍:「媽媽,我乖乖聽話不鬧鬧。」我隨口問了一句:「做的到嗎?」女兒迅速回答:「做不到。」
兩到三歲的孩子據說是最好玩的時候,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會做一些判斷,說一些話,但還沒有形成任何大人的觀念,所以童言稚語常常語出驚人,又讓人忍俊不禁。我和東偉都錯過了她的這段時期,體會到的不是做父母的幸福、快樂,而更多的是牽掛。
姥姥在一個本子上給她記了一些從小到大有趣的事,女兒很愛聽自己的故事,不到三歲的女兒經常央求姥姥或姥爺:「咱們學一學添添的童年趣事吧?」好像她已經長大了似的。給她打電話時,最難回答的問題莫過於:「爸爸哪裡去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於是打岔,問她:「你想媽媽嗎?」女兒答:「想媽媽,但更想爸爸。」既回答了我的問題,又提醒我前一個問題,有時我真不敢想像這是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在說話。我只好答:「別著急,爸爸很快就回來了。」女兒繼續問:「很快是多快呀?」……據說我小時候曾問出過「永遠有多遠呵」這樣的難題,然而女兒的這個問題更讓人心酸。
當了媽媽的女性們最喜歡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寶貝,遇到這種情況,我往往就避開了。是啊,孩子永遠是媽媽們百談不厭的話題,可我卻沒有更多內容可說。有人說:「你可真堅強,好像不是很想孩子。」我一笑了之。可心裏總是冒出泰戈爾的那首「最遙遠的距離」: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
放在心裏」
東偉和女兒
東偉被關在勞教所中,當年最不想出國的我被迫孤身留在了海外,幼小的女兒只好留給年邁的父母照料,原本美滿的三口之家天各一方。但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多久了,天理總要昭顯。
(今年三十八歲的卜東偉是總部設在舊金山的美國亞洲基金會北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他因修煉法輪功於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九日被從家中抓捕。後被非法判處勞動教養兩年半,現關押在北京團河勞教所,已經整一年。卜東偉的妻子婁宏偉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自丈夫被抓後,婁宏偉多方呼籲營救,現已得到歐盟、國際大赦等機構及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國議員的聲援和幫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