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1-06 05:01:26作者:
致謝(美國)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丁亥之秋,高耀潔女士和我獲得設立於美國(舊金山)的中國民主教育基金頒發的2007度的傑出民主人士獎。消息傳來,深感意外──對獎項和頒獎者一無所知的我,慌忙打聽: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是啥來頭,有何背景?沒人告訴我,好在如今有「網」,「網」能告訴我們報紙廣播以外的信息、動態及時尚。我用「谷歌」查到基金設立者黃雨川先生,當知道他是因愛國而回國,在1957年被劃右派份子的時候,心理隔閡與情感陌生於瞬間驟然褪去。還用繼續打探嗎?下面的「故事」,我都可以「複製」。他定是歷盡坎坷後再度遠行,一番打拼後獲得成功,最終移民美國。人在異國難忘故土,身處安樂不忘憂患。困心衡慮,鬱積思通,遂立民主教育基金會,以推動中華民族之文明。果如是!
為什麼要設立基金會?為什麼要寫作?人為什麼而活?我們或許要用一生一世或幾生幾世,才能找到答案。吃「肯德雞」,穿「倫敦霧」,看「好萊塢」,玩「自駕游」,讀《哈里.伯特》。外乃眼花繚亂之大千世界,內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慾望。活在這個全球化體系,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其人生到底從哪裡進入,又從哪裡走出呢?是「錢」進「權」出、還是「權」進「錢」出?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最要緊的事情,由誰來承擔?人的內心是否還能存放良知、悲憫、羞恥和懺悔?人世浮華,寒氣未盡。假如理性和情感雙雙失落在紅塵,那我們這個民族真的就沒了盼頭。假如私人領域受到侵犯也能逆來順受,那作為一個人真的還有什麼尊嚴。1997年香港回歸,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結束,而另一些人則等待一個開端。十年後,2008北京奧運會也是這樣了,13億人期盼它的到來。它的到來是否同時意味著結束和開端呢?結束往往是一種現實的結束,而開端就難說了。50年來,幾代國家領導人講了無數的「開端」,但多為理想化的開端。在我們這裡只要屬於理想的東西,似乎就模糊不清。就連鄧氏創立的「中國特色」理論,在實踐中不也是模糊不清嗎?否則,幹嘛要咱們都來「摸石頭過河」呢?現在,胡氏「和諧」是開端了。以「和諧」開端,好!但要符合人性才會更好,別光打親民牌、反腐牌。要知道,制度的民主化、科學化和人性化,根本不是什麼對國人夢想的滿足,而是還願──對生者和死者還願。
我一再表白,對政治沒有熱情,酷愛的是文學藝術,記憶是我的一貫主題。有了這個不能忘卻的主題,才引導出「生命戰勝過去」的敘事結構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寫作動機始終是明確的──我們這些苟活的人,當為那些在歷史嚴寒中瑟縮的生命留下一口熱氣;從已然消失且一去不返的詩意裡找到一絲甜蜜;講出以往掩藏很深的痛苦,把它交給未來。也正是記憶使我得以於絕境中復生。一生平庸卻獲此榮譽,方寸之地,何以為安?我深知:生命的延續不等於人生之收穫,故每日都有光陰從指尖前滑落的焦灼。不管成敗得失如何,鐵窗與美酒都同樣可以使人忘卻。我們已經忘卻了許多,忘卻的要找回;找回的避免再次忘卻。即使明天就是死,今天也要把心叫醒,將魂找回。思想無罪,社會永遠需要批判。沒有罪孽也就沒有救贖,沒有記憶也就沒有未來。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不能徒然活著,雖然已是步步皆老的向後光陰。
今歲以來瑣事繁多,頓形勞憊,恐難赴美。此區區苦衷,尚祈基金會及其評委諸君鑒而原之。寸衷銜感,薄紙難宣,而知遇之情,當思竭心力以圖報。
謝謝大家!
(這是作者在11月03日舉行的第21屆傑出民主人士頒獎典禮上的書面發言)
丁亥之秋,高耀潔女士和我獲得設立於美國(舊金山)的中國民主教育基金頒發的2007度的傑出民主人士獎。消息傳來,深感意外──對獎項和頒獎者一無所知的我,慌忙打聽: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是啥來頭,有何背景?沒人告訴我,好在如今有「網」,「網」能告訴我們報紙廣播以外的信息、動態及時尚。我用「谷歌」查到基金設立者黃雨川先生,當知道他是因愛國而回國,在1957年被劃右派份子的時候,心理隔閡與情感陌生於瞬間驟然褪去。還用繼續打探嗎?下面的「故事」,我都可以「複製」。他定是歷盡坎坷後再度遠行,一番打拼後獲得成功,最終移民美國。人在異國難忘故土,身處安樂不忘憂患。困心衡慮,鬱積思通,遂立民主教育基金會,以推動中華民族之文明。果如是!
為什麼要設立基金會?為什麼要寫作?人為什麼而活?我們或許要用一生一世或幾生幾世,才能找到答案。吃「肯德雞」,穿「倫敦霧」,看「好萊塢」,玩「自駕游」,讀《哈里.伯特》。外乃眼花繚亂之大千世界,內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慾望。活在這個全球化體系,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其人生到底從哪裡進入,又從哪裡走出呢?是「錢」進「權」出、還是「權」進「錢」出?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最要緊的事情,由誰來承擔?人的內心是否還能存放良知、悲憫、羞恥和懺悔?人世浮華,寒氣未盡。假如理性和情感雙雙失落在紅塵,那我們這個民族真的就沒了盼頭。假如私人領域受到侵犯也能逆來順受,那作為一個人真的還有什麼尊嚴。1997年香港回歸,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結束,而另一些人則等待一個開端。十年後,2008北京奧運會也是這樣了,13億人期盼它的到來。它的到來是否同時意味著結束和開端呢?結束往往是一種現實的結束,而開端就難說了。50年來,幾代國家領導人講了無數的「開端」,但多為理想化的開端。在我們這裡只要屬於理想的東西,似乎就模糊不清。就連鄧氏創立的「中國特色」理論,在實踐中不也是模糊不清嗎?否則,幹嘛要咱們都來「摸石頭過河」呢?現在,胡氏「和諧」是開端了。以「和諧」開端,好!但要符合人性才會更好,別光打親民牌、反腐牌。要知道,制度的民主化、科學化和人性化,根本不是什麼對國人夢想的滿足,而是還願──對生者和死者還願。
我一再表白,對政治沒有熱情,酷愛的是文學藝術,記憶是我的一貫主題。有了這個不能忘卻的主題,才引導出「生命戰勝過去」的敘事結構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寫作動機始終是明確的──我們這些苟活的人,當為那些在歷史嚴寒中瑟縮的生命留下一口熱氣;從已然消失且一去不返的詩意裡找到一絲甜蜜;講出以往掩藏很深的痛苦,把它交給未來。也正是記憶使我得以於絕境中復生。一生平庸卻獲此榮譽,方寸之地,何以為安?我深知:生命的延續不等於人生之收穫,故每日都有光陰從指尖前滑落的焦灼。不管成敗得失如何,鐵窗與美酒都同樣可以使人忘卻。我們已經忘卻了許多,忘卻的要找回;找回的避免再次忘卻。即使明天就是死,今天也要把心叫醒,將魂找回。思想無罪,社會永遠需要批判。沒有罪孽也就沒有救贖,沒有記憶也就沒有未來。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不能徒然活著,雖然已是步步皆老的向後光陰。
今歲以來瑣事繁多,頓形勞憊,恐難赴美。此區區苦衷,尚祈基金會及其評委諸君鑒而原之。寸衷銜感,薄紙難宣,而知遇之情,當思竭心力以圖報。
謝謝大家!
(這是作者在11月03日舉行的第21屆傑出民主人士頒獎典禮上的書面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