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歷史
二胡是胡琴的一種,是中華民族融會交流的一朵奇葩,只兩根弦,共鳴箱比小提琴小得多。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中擺宴,徐衍奏嵇琴,剛剛開始進酒,嵇琴的一根弦斷了,徐衍更不換琴,只用一根弦演奏完樂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到了近代,胡琴更名為二胡。
二胡的構造
二胡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
琴筒:也就是共鳴箱,起著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琴筒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既可美化二胡的造型,還有助於二胡發音。
琴皮:以蟒皮為佳。是二胡發音的振動膜,二胡重要的發音體,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琴桿:上部頂端為琴頭,下端插入琴筒,裝有兩個弦軸。琴桿的製作很關鍵,對整個二胡的振動和音色都很重要。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通常都用與琴筒相同的木料製作,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
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穿系琴弦調節音高的作用。多用紅木,香紅木,黃楊木等硬木製成。外形呈紡錐形。軸頂加飾,軸身開有縱向溝槽。弦軸的細端鑽有小孔,用以穿系琴弦。上軸栓內弦,下軸栓外弦。
琴弓: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用彈性好的江葦竹等細竹製成,竹子的細端作弓頭,粗端作弓尾。弓毛多用馬尾,以白馬尾為佳。
琴弦:琴的發音體,鋼絲弦音色明亮,剛健,音量較大,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絲線發音柔美,含蓄,但音量偏小。
千斤: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一般是用棉線或絲線繞扎而成,材料的不同會影響到二胡的音色,千斤是琴弦振動發音的起點,從千斤到琴馬之間琴弦的長度,也稱為有效弦長。
琴馬:琴馬置於二胡振動膜中心略偏上方,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等。木馬常用松節木或色木製作,音量較大,音色醇厚柔美。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又稱托板,一般用琴身相同的木料製成,琴托內有兩塊墊板托住琴筒。琴托除增加演奏時的穩定性外,還有助於琴筒的振動共鳴。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演奏時更為方便。
琴頭:琴桿上端的裝飾部分。通常有月彎,龍頭,回紋頭,平頭等或其它形狀。琴頭的不同造型豐富了二胡的款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