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度化的公開辯論的場所和機會是如此之多,使公共事務的決策和執行處於透明狀態,一切都盡量符合規則,社會在秩序中運轉,人們的精力就可以多用於創新而不是躲避壓制和意外的騷擾。
[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中提到的民主制度的10項設置多和辯論有關:
1 民選專職議員
2 獨立的司法部門
3 民選行政長官
4 法定反對黨
5 透明開放的政治程序
6 積極活躍的公民團體
7 自由的學術界
8 民辦開放的媒體
9 大量的民意調查
10 中小學的公民課教育
而目前的中國則缺少公開的制度化的辯論,結果是:所有的重要社會問題都處在可疑的迷霧之中:太湖水危機,三北防護林的效果,豬藍耳病的來龍去脈,拉尼娜雪災,鄭筱萸為何10年無人監督,民工欠薪預防機制建立了嗎?假虎照二次鑑定結果為何遲遲出不來?
CCTV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總是刻意挑些容易的問題送給"嘉賓"發揮,從來不替觀眾向來賓提出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嘉賓"如果來了兩位,觀點竟然也是相同或近似,使節目永遠顯得像個白痴。鳳凰臺[一虎一席談]節目才開始把自由辯論之風吹進了沉悶已久的大陸。
制定一套規則,請大家參與公共事務的辯論和決策,有什麼難的呢?可是,這項和引進交通規則類似的變革竟然拖了100年。
自1898年年戊戌維新失敗算起,中國又經歷了那麼多場戰爭、內亂和災難,至今還沒有建立起這套理性的制度;而世界已經大大地進步了。我們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不善於邏輯思維?不相信言辭?還是強者不願意接受平等?
100年來,看到西方文明的強大和穩定,中國人先後以為秘訣是工業化,是科學技術,是原子彈,是經濟,是列寧式的黨,是公有化。。。。最後,"大躍進"、"文革"、"帶血的GDP"都試過了,驀然發現這個秘訣竟會是:一套講道理的制度---靠辯論道理然後投票表決來協調各方利益解決衝突的政治安排。 是兌現《禮記·禮遠》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制度化的多層次辯論是一個現代化政治制度的最基本內容,議會制度就是一個關於辯論的制度。試想如果100年前清代皇帝也像日本皇帝那樣迅速採納議會制度,皇帝象徵性地代表國家,在皇宮裡接見外國貴賓,到處出訪慰問演講, 而毛澤東和蔣介石可以在議會中各自領導一黨相互制衡、相互競爭,相互清理對方的腐敗元素......100年來歷史中的幾場戰爭、內亂和飢荒都可以避免,中國老百姓可少受多少罪,日本天皇也不敢輕易妄想奴役一個在民主基礎上團結起來的民族。
由於政治辯論都是公開的、有案可查的,人們可以追蹤某位政客的長期發言記錄,以此來判斷他的見解如何、智力水平和誠實度。 然後投票表達取捨---這是實現《禮記》的"選賢與能"。
人們可以通過媒體對政客的辯論發表評論,對問題的討論貢獻自己的信息(知識,見解,事實,數據)。人民的參與,而不是少數官僚的黑箱作業,才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源泉。---這是實現"天下為公"。
對一個民族來說,與通過辯論把信息核實清楚這件大事相比,哪個黨當政,哪個領袖上臺,都不是很重要的,因為無論誰執政都在議會和人民的監督之下。而一個社會沒有確切可靠的信息,就會什麼事情也搞不好,尤其是要阻擋環境和生態崩潰這種超級複雜的致命問題。
如果中國早早地有了這種政治辯論制度,很難想像1958年的"畝產萬斤糧"的口號會風行全國,而2007年12月中國氣象局上報的拉尼娜預警報告的去向也會真相大白了。
以前的民主理論也許被搞得過於複雜,以至使人們失去了共識;民主建設談的多做的少,許多人因此會浪費了熱情;而60年來習慣於搞假選舉假投票的人,要趕快停止古老權力遊戲,到文明的競技場上來接受人民的選擇!
辯論時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細節:要先制定好開會的程序,可參考孫中山的《民權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