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民運人和辛灝年老師一樣,都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崇拜者和繼承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融匯東西,兼收眾長,提出了全面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我們當代人看來是一套理想而完整的民主社會主義學說,這是一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瑰寶和寶貴的思想遺產。聯省自治、政黨政治都是孫中山先生留給後人的未完成的事業。我的政治改革設計完全遵循了孫中山思想,繼承其精神和原則,目的是完成先生未竟之事業,實現先生拯救中華之遺願。
(一)我設計的民主就是三民主義
一百年前,孫中山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今天,我們面對的是共產黨專制制度的解體。歷史有繼承也有發展,卻無法簡單複製。現代的民主思想是為中共量身定制的理論,是更加適合處置當代中國命運,更加適合處理當代中國國家、民族和社會危機的理論。三民主義是中國憲政民主的最初的象徵,我設計的民主體制是三民主義在當今現實條件的繼承。在這個論壇中,宣傳過渡政府的建國主張與"堅守三民主義,重建中華民國"的理念同等重要,民運只有在思想上能達成共識,才能為以後的實際行掃清思想上的障礙。
一、民族主義:
革命領袖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家之一,"革命者乃神聖之事業,天賦之人權,而最美之名辭也",人民有權革命,這是人性自由的真理性思想。面對半個多世紀的專制暴政,"解體中共、建立民主憲政"成為全中華民族的統一意志。專制統治者拒絕變革,繼續充當官僚特權群體的保衛者,繼續壓制人民民主要求的時候,人民不但天然享有革命的權利,而且肩負著從事革命的道義責任。孫中山先生根據當時中國沿襲滿清帝國大一統的國情,提出的民族主義,是講在中國的內部實行單一結構,各個民族平等互愛、和睦相處,少數民族享有平等的民權。任何革命學說都必然要根據本國國情和世界潮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惟如此它才富革命的生命力。我只能按照現在的中國國情,設計為:"這種基於權利與義務公平分配,相互制約的國體,可以解決內地各地區不同的發展水平問題,可以解決中國多民族之間利益平衡問題,可以解決尚未解決的領土收復問題。聯邦制有利於創造更大空間的社會自由,從而為公民權利的社會實現提供了更廣闊的可能。為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建立相對獨立、因而擁有極大民族自主權的地方國家權力系統的政治空間。對穩定民族關係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對孫中山建國理念的最好延續。
二、民權主義:
孫中山先生的政治變革是實行西方的民主方式,以五權分立為基礎,經過軍政、訓政,逐步走向憲政,最終實現現代民主體制。他創立的國民黨是中國最早的民主政黨,有著中國最完整的政治理論,無數的民主精英為它奉獻終生。中國大陸人民將推倒專制復辟,中華各族民眾均享有平等的自由的現代政治權力。這一過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軍政、訓政和憲政"的革命歷程,特別是在推翻中共、創建中華民國時期,各民主黨派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聯合訓政",以推動和平民主變革,準備和完成憲政,實現還政於民,確認和確立再生的民主制度。我的設計是:"未來中國憲法為體現公民公意,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是最高的政治和法律權威。未來中國一定要像引進市場競爭一樣放開黨禁,引進多黨競爭, 建立多黨競爭的政黨政治體制,只有這樣才有政治活力"
三、民生主義:
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放到現在就是廢除黨治、黨有、黨享,實現民治、民有、民享,從推倒專制復辟制度出發,以從根本上解決種種的社會腐敗現象,解決和改善全體國民社會生存環境的問題。類如中國的農民,會在"平均地權"的原則下,擁有自己土地的所有權。有關民生的設計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兩條: "民主意味著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民主選舉和司法獨立,及其所有對權力構成監督與制衡的社會機制,正是這種透明的社會機制,能夠有效緩解矛盾、化解衝突、平衡利益,從而保持社會穩定。民主國家重法治,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地區之間也保持平等地位,民主政治不僅有利於本國穩定,也有利於世界和平" "自由社會的活力則來自於公平的、受人道原則規範的競爭。將社會福利體系與競爭聯繫在一起,創建一個自由、和諧同時又充滿競爭活力的社會。在未來中國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福利制度,這是一個國家必備的,是體現社會公平的一個手段",均遵循了孫中山先生的一貫的民生追求。
(二)我設計的國家就是中華民國
我設計的國家形式就是歷史上的中華民國,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民國精神的民國;在現實條件下,不能為了保證不改變歷史上第一共和國的名稱,而放棄以國號為代表的民國的精神。中華民國不僅在臺灣,也在大陸,所有仍然堅信中華民國精神的中國人都是民國的繼承人,都可以在中華民國的任何一片領土,以民國最高的民主憲政的原則建立政府,從而從實體上完成中華民國的法統和道統的回歸。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國號的提出者,他對國號的詮釋是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中華民國以"主權在民"原則為靈魂,以 "自由、民主、人權"理念為基礎,以各民族共和為信念,成為中國憲政民主的最初的象徵。"共和"就是民主建國之意。辛亥革命時期曾提過聯省自治,也就是今天的聯邦制,或許它不是解決那時中國問題的最佳方案,但是完全適應於當代。
按照這一精神實質,我設計了聯邦國家體制。在當今世界大約二分之一的土地是聯邦制國家,主要的20個國家是聯邦制國家;在各種國家結構中,聯邦制是一種緊密的、現代的新型共同體,有著巨大包容性,分權、自治、多中心的制度安排,為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文化、社會利益群體,提供了表達政治願望的最充分渠道。
「未來中國的聯邦制,聯邦和自治區實行分權,各取所得,相互依賴。自治區機構和聯邦一樣,由議會政府和法院等組成。自治區首長由各自治區民選,與總統沒有上下級關係。聯邦本身的管理工作僅為外交、國防軍、海關、邊境防衛等。而絕大部分的管理工作由各自治區獨立進行,由人民選舉產生的自治區行政、 立法機構自治自理 "。
今日的臺灣,保有對中華民國的法統和道統。臺灣和大陸的統一,是最終由臺灣的中華民國對全部疆域恢復政權的統一。臺灣今日的民主化,是中華民國創立的民主體制的延續。臺灣如果對大陸的專制政權的顛覆,是中華民國對地方武裝勢力的清理。
孫中山先生畢生宣傳"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均富、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極大地啟發了中國人的民主思維,其博愛的思想既帶有中國的傳統道德仁的涵義,又包含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內涵;他為中國量身打造了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為中國的長遠發展勾畫了宏偉的世紀藍圖。作為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責任繼承者,唯有以中國文化復興為己任,以重建中華民主制度為要務,才能引領我們這個災難的民族走出絕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