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清 文章來源:BBC 點擊數:7 更新時間:2008-6-20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從鄧小平開始三起三落。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中共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既有戰略,又有策略,並以經濟改革的名義推進。 被稱為"中共理論高參"的李君如最近應邀在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作了題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及其走勢》的演講。 他在演講中說,多年來,一直有一種輿論,認為中國的改革是從經濟體制改革起步的,中國改革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似乎中國至今未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歷史依據
李君如把十一屆三中全會視為中國改革的標誌,而且是政治體制改革打頭,先是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然後才開始經濟體制改革。 他還舉農村包產到戶例子說,廢除人民公社制度,設立縣人大常委會,實現縣和縣以下直接選舉都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原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現任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的阮銘說,從歷史角度上分析,李君如的觀點有其一定的依據。
原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阮銘採訪錄音
阮銘說,在1978年到1980年之間,中國共產黨的確是在把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的,而且政改也的確走在前頭。 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並不像後來共產黨所說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解放思想,要搞民主。 一直到1980年8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阮明認為,當時鄧小平和胡耀邦的確是想把中國推向民主。但遭到胡喬木、鄧力群和陳雲等人的反對。他們借波蘭團結工會事件說不能搞政治體制改革。到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提出的政改計畫被冷藏起來。
三起三落: 民主來自人民還是執政黨的恩惠?
當時,中央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而阮明認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實際上就是反對民主,反對政治體制改革。 1986年胡耀邦試圖重提政治改革,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為"一個中心三個堅定不移"。但胡耀邦因此被打成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被趕下臺。
胡下臺後,趙紫陽成立了一個政改辦公室,還想繼續政治改革的努力。但那時鄧小平已經變了,他的政治體制改革已不再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了,而是機構改革或稱行政改革。而且他特別強調不能搞西方民主,不能搞議會制度。 89年趙紫陽下臺,天安門民主運動遭鎮壓後,中共提出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基本上就再也不提政治體制改革了。
李君如認為,沒有過分宣揚政治改革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高明之處。"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而且每一步推進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而不是像前蘇聯那樣叫得很響,老百姓卻沒有任何實惠,結果國家都垮了。" 中共十七大報告的確提出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政改方向。從過去的"積極穩妥推進"到"深化"。 但觀察人士認為,到目前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阮銘認為,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是延續了鄧小平晚期的政改方針,即在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進行機構改革或行政改革,而不搞西方式的議會民主。
臺灣模式: 臺灣國民黨時隔八年又重新掌權
如果對中共來說西方式的議會民主不可取,那麽,臺灣式的民主是否可取呢? 阮銘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擁有同一文化,國民黨與共產黨從創立階段看也本屬同根生,都是共產國際的產物,在黨的建制上極其相似。 臺灣最後一個獨裁者蔣經國在1986年開始推行包括開放黨禁和報禁在內的一系列民主措施。 當時也有人擔心,國民黨會因此失去政權。蔣經國回答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但20年之間,臺灣的民主日趨成熟,臺灣的經濟也沒有因為政治改革而垮掉。 在反對黨民進黨上臺執政八年後,國民黨現在又重新掌權。 國民黨能搞立法院直選到總統直選,前後不過10年,為什麽共產黨就不能?
阮銘認為,中國民主改革的問題是中共內部的開明派現在都被清洗到體制外,李君如和俞可平等中共黨內理論家目前所吹捧的民主完全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不是真正意義的民主。
阮銘說,其實民主並無東西方之分,就是看權力是共產黨賦予的,還是來自人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