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起,雜談裡圍繞白岩松在《新聞1+1》節目中的一些言辭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的主要觀點如下:第一,"我們不要均貧,我們不要仇富,否則結果就是大家都窮,我們應該支持一部分先富起來。"第二,"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初可能有人鑽了空子,富裕來的不那麼合法,可是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第三,"就算富人真的通過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了,那麼我們要反對的也不應該是富人,而是法律和制度,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法律和制度,要改變這種法律和制度。"第四,"網路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們太重視網路民意了。"針對白岩松的觀點,網友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ID"不一定1"專門撰文對其進行批駁,引來許多網友的支持。
其實,對於小白先生的觀點,是根本沒有必要逐條去駁斥的。從他本人一貫的言論來分析,他其實就是一個標籤,一個名片,他代表了一定的機構,一定的團體,更代表了某個階層的利益。因此,即使他不開口說話,民眾也可以預料到他會是怎樣的立場。那麼,在人們對這個標籤式人物的言論進行過無數次探討之後,又看到昨天這樣的言論,人們應該看出怎樣的信息呢?
在白先生所說的"三十年"之前,中國的社會一直是一個均等的社會,雖然大家並不富裕,卻基本上平等,那時的人們感覺自己似乎真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或者集體的財產,從理論上是有他們的一份的。而從人的本質上說,人對財富的追求是一種固有的屬性,沒有人會留戀一種"均貧"的社會。但是,當無數農民的土地被無情地徵用了之後,當無數城鎮居民的房屋被無情地拆遷了之後,當無數國營單位的職工被無情地趕下自己工作崗位的時候,那些靠這部分人的犧牲而富裕起來的人們,怎能不引起曾經與他們同是公民的民眾的仇恨呢?人們肯定會經常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以前集體的和國有的東西,現在紛紛遠離了我,被一小部分人擁有?我以前的那一份額呢?為什麼他們富裕了,我卻淪為赤貧?"
對於這樣的問題,沒有人告訴他們原因,但他們肯定知道一種事實,那就是如今的許多富貴之人,他們的錢來得骯髒且卑鄙。而其中的某一部分人,分明如強盜一般,把本屬於他們的那部分東西,通過最野蠻的手段佔為己有。對於這樣的行為,難道民眾沒有權利仇視嗎?
小白先生應該是個信仰唯物主義的人,他不但應該瞭解馬克思的辯證法的觀點,更應該知道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定律。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人們早已知道了某個社會裏群體與群體之間特殊的關係。作為一個新聞評論員,在做出自己論斷的時候,是最應該講究依據與邏輯的,更應該有一些科學的態度,而不是強詞奪理。那麼,小白同志的這些言論,且不說是不是與馬克思的觀點相悖,至少用簡單的邏輯原理來分析,似乎也是相互矛盾的啊。小白究竟是想表達怎樣的思想呢?為什麼不照直說給全國的民眾?
而透過小白的言論,人們恰恰可以看到如今的某些現實。小白顯然已經成了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的代表,要想指望小白背棄自己的階層,而對仇視自己的"敵人"們說出理解的話來,那簡直等於在做夢。小白是不可能聽任那些沒有富裕的人大肆進行仇富的,他本人不同意,他們背後的那個階層的人更不會同意。
於是,人們終於看清了如下的景象:小白確實是富裕了,而與小白一樣的精英們也富裕了,那麼他小白代表的那個機構,以及那麼機構代表的那個群體,必然也全是先富裕起來的人。小白的話語很清楚地傳遞出一個信息,那就是說,當今社會新的階層劃分已經完畢。在這種新的社會格局中,富人與窮人已經徹底劃清了界限,這分明已經成了馬克思花費畢生精力研究的那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