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既能指出《戊寅元歷》有那麼多失誤,自然要以編撰新曆法為己任。他綜合前人許多曆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終於編成一部全新的曆法,獻給朝廷。
中國在漢朝時,已能對日、月食做出大致的預報了,在以後的朝代裡,隨著對日、月運行規律認識的加深,對日、月食的預報也越來越精確。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全盛時代,天文曆法科學在唐代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曆法、觀測儀器、天象記錄等方面都出現了總結性的或突破性的成 果。李淳風就是這時代湧現出來的一位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的奇人。
唐代初年,國家行用的曆法是《戊寅元歷》,25歲的李淳風對它做了仔細研究,發現這部曆法存在缺陷,於是上書朝廷,指出《戊寅元歷》的多處失誤,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開明,立刻派人考察,發現李淳風言之有理,於是採納了他的7條建議。中國傳統曆法的編撰是一門極其艱深的學問,一般學者都不敢問津,而李淳風年紀輕輕就對曆法編撰這麼有見識,自然要得到皇帝的褒獎,於是他被選派入太史局任職。因成就卓著,李淳風於公元641年被委任為太史丞(相當於國家天文臺臺長),公元648年升為太史令(相當於文化科技部長)。
李淳風既能指出《戊寅元歷》有那麼多失誤,自然要以編撰新曆法為己任。他綜合前人許多曆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終於編成一部全新的曆法,獻給朝廷。
那時已發現,按《戊寅元歷》預報未來的日、月食,經常出現明顯的誤差。而李淳風對自己的新曆法卻充滿了信心。有一年,李淳風按自己的曆法計 算,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而朝廷按舊曆法頒布的曆書中這天是沒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
既然是太史丞預報的,太宗李世民就不能不理,於是到了這天,就半信半疑地率領眾官趕到殿前,讓文武百官准備好救護儀式。可是快到李淳風說的時間了,天上圓圓的太陽還是毫無動靜,李世民不高興地說:"李淳風,如果日食不出現,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李淳風卻毫不懼怕地說: "聖上,如果沒有日食,我甘願受死。"李世民又等了一會,等不及了,對李淳風說:"我看你趕緊回家一趟,與老婆孩子告別吧!別讓我們白等啦!"李淳風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牆上,他在牆上的影子邊劃了一條標記,說:"聖上請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這裡時,日食就出現了。"果然,過一小會,天上的太陽開始被一個黑影侵入,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於是百官下拜祈禱,鑼聲、鼓聲響成一片。這時,李淳風擦擦頭上的冷汗,對李世民說:"臣的新曆法,對以前的日食,百試百靈,今天又驗證了剛剛發生的日食,可見是精密無比的,願聖上盡快下詔頒用新歷,方能順天知命、利國安邦。"
李世民從此對李淳風的曆法大為欣 賞。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決定改用李淳風的曆法,並將其命名為《麟德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