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頒布了漢語新詞171條,這些新詞語幾乎都是網路流行語,除了網蟲誰也看不懂。據說這一百多條網路新詞很有可能與三千漢語常用詞同步用在教課書上,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憂慮。
三千漢語常用詞大多屬於基本詞,基本詞具有很強的穩固性,從甲骨文至今,它標誌的事物和概念都極穩固,無絲毫變化,具有全民常用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語,它體現了時代特色。"文革"時期,最能代表"文革"時代特色和本質的流行語就是"階級鬥爭"、"政治挂帥"、"文攻武衛"、"造反有理"等,這些流行語在當時無論是寫是說用的頻率最高,遍及全民。改革開放後,這些流行語自行銷聲匿跡,連詞典也把這些詞條摒棄。這些"文革"詞語只風行了10年就壽終正寢了。它之所以短命,是它所標誌的事物和概念不具備全民常用性,因而就不具備穩固性。
改革開放初期,"萬元戶"是流行語,它流行不到10年,就被億萬元戶所取代,現在還有誰希罕萬元戶,所以也就被冷落了。
網路語言代表了網路時代特色,它只在網路世界流行,不具備全民常用性。網路語言是根據社會的動態而出現,也隨之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不具備穩定性。
如公布的漢語171條新詞中的"白奴",該詞是白領"奴隸"的簡稱。"奴隸主"泛指房子、汽車等高檔產品。房子、汽車在現階段無能力購買,需貸款才能擁有,每月為其付出一半工資的利息,故諷之為房子、汽車的"奴隸"。焉知10年後人均GDP增長,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買一輛汽車,成了汽車真正的主人,"白奴"這個詞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嗎?
如"灰色技能",指某些企業要求應聘者具備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應酬特殊技能。這是現階段市場不規範導致的不良競爭手段。焉知10年後市場走上正規,遵守遊戲規則,公平競爭,商業往來已不須藉助這種歪門邪道的應酬手段,"灰色技能"也就失去它存在的價值。
"文革"時代的流行語是全民性的,尚且被淘汰,網路語言不是全民用語,它的命運就更不可測。
把這些既無穩固性又不是全民常用性的網路語言增補到漢語詞彙中是很不妥善而欠考慮的,試想,在三千常用詞中五四以後出現的詞僅187個,其餘都是滿清以前出現的詞。可見,一個詞語是否具有穩固性和全民常用性不是短時間所能鑒別的。
教育部增補的171個漢語新詞未免太草率,有急功近利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