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領舞演員莉莉
"如花蕾般純淨的女兒在清泉落花間起舞,時而她們行雲流水般的步伐如清風在湖面拂過,甚至不會掠起一絲波紋,宛若凌波仙子,她們如水的嫻靜、優雅和柔美令人心曠神怡,她們纖塵不染的乾淨讓人感動落淚;時而她們靈動而流暢的舒展水袖,舞動春風、播灑花雨......" 在紐約百老匯著名的無線電音樂廳, 一位中國文藝界的前輩看完神韻晚會後,對舞蹈《水袖》寫下了這樣的描述。
舞台上,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領舞演員莉莉通過中國古典舞中提、沉、 沖、 靠、含、腆、移、反律等嫻熟的身韻和身法技巧,將舞蹈《水袖》的美麗飄逸和如詩般的意境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神韻藝術團世界巡迴演出中,莉莉在《迎春花開》、《傣族舞》、《雪山白蓮》、《仙女踏波》等多個舞蹈中擔任領舞。《水袖》則是她最喜歡的舞蹈之一。
即將返回第二故鄉多倫多,參加9月24號至28號神韻中秋晚會的莉莉,剛剛獲得由新唐人電視臺主辦的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少年組優秀表演獎。她4歲便開始學習中國舞和鋼琴演奏,曾師從國內一位知名舞蹈教育家。
身材高挑的莉莉,一頭烏黑靚麗的長發垂落肩下,笑起來總是甜甜的,是位氣質清純的女孩。她說:"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女孩子,在神韻紐約藝術團系統學習中國古典舞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女子特有的優雅和溫婉之美。"
舞台上下表裡如一
當今的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已鮮有興趣,而莉莉則喜歡閱讀《史記》、《鏡花緣》、《西遊記》等古典名著。她認為,看這些書籍,對理解中國古典舞背後的文化很有幫助。
在莉莉看來,跳舞中國古典舞不僅僅是在學藝術,舞蹈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也在逐漸影響著她的生活,讓她感受到內在的美是真正美好藝術的支柱。
拿舞蹈《水袖》舉例,她說:"想跳好這個舞蹈,最難的就是身韻的表現。我覺得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做到女孩子的柔美,要表裡如一,而不是舞台上一個樣,舞台下另一種表現,那樣就不真實,不能真正打動觀眾。"
"以前我像男孩子一樣調皮,不拘小節,喜歡大聲說話,公共場合大笑,吵吵鬧鬧的,現在知道女孩子要學會溫柔、安靜和細緻。"
王莉莉在由新唐人電視臺主辦的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中,獲得少年組優秀表演獎。(攝影:戴兵/大紀元)
親友們的驕傲
莉莉的親朋好友們,看到她從內到外的變化也很欣慰。 她說:"外公外婆都是有成就的專家,最初,認為我要上名校,但當他們看到神韻演出所展現出來的新天地後,感到很震撼。"
"他們說為有這樣一群好子孫在傳承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薪火而欣慰,從我們身上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復興的希望,他們為我感到驕傲,對我的選擇表示贊同。"
讓自己純淨就會有最佳表現
舞蹈《威風戰鼓》中,莉莉也有不凡的表現。軍聲號令下,18個小鼓、4個大鼓鼓聲齊鳴,莉莉一身戎裝,手拿令旗,指揮戰場,一連10幾個串翻身,乾淨利落,一展巾幗不讓鬚眉的英姿颯爽。
她說:"這是與"水袖"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格的舞蹈。技術上不是太難,但演員之間的配合和默契很重要。"
莉莉談到:"神韻藝術團的演員最大的特點就是配合,演員們就像一家人,誰有了困難了,大家都會主動幫助。團員之間的矛盾很少,出現問題了,大家會想自己哪裡做錯了,而不是將責任往外推。"
"演出也不是為自己,每個人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復興中國的正統文化。表演中盡量忘記自我,不管我站在哪裡,前排還是最後一排都一樣,努力讓自己的心變的很純淨,也就會有最佳的表現。"
在神韻的演出中,大型舞蹈"覺醒"是一部講述在中國大陸法輪功遭受迫害後,民眾用良知抗爭強權,保護法輪功學員的正義之舉。
參與這個舞蹈表演的莉莉說:"國內的法輪功學員承受苦難,自己與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相比,過著幸福的生活,能通過藝術的形式,讓更多的人知道迫害,這是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
神韻世界一流藝術團 要求嚴格
神韻藝術團的老師和編導們大多都是中國早期,世界級的資深舞蹈、音樂藝術家。她們對演員的舞蹈排練總是要求盡善盡美。
在舞蹈《仙女踏波》中,有個動作叫探海翻身,莉莉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做到位了。可是老師總是不滿意。她說:"當時心裏就覺得難過,也很委屈,可是後來靜下心來想想,老師都是為我們好,為觀眾負責。神韻是國際一流的藝術團,老師對我們的水平要求自然也因該是最嚴格的。"
"然後自己就下決心,加倍努力的練習,做到更好,直到老師滿意為止。"
神韻紐約藝術團團長張鐵鈞女士說:"莉莉為人非常隨和,挺願意幫助別人,老師批評她也從來都不生氣,很謙虛。以前做啥事只有3分鐘的熱情,現在做事很專注了,來到神韻後學會了如何集體生活。"
母親眼中的女兒
在母親眼裡,莉莉是個有愛心,懂得體貼他人的女兒。"莉莉總是以善的眼光看世界,看到小孩子和小動物,會不由自主地去照應。"
"平時坐車時,她會選擇最後面的不舒適的座位,將好位子讓給別人。一次在炎熱的夏天坐Bus去美國,車在路上拋錨了,車內像蒸籠一樣,人人汗流浹背,小小年紀的女兒沒有抱怨,忙著給大家分發紙巾擦汗、安慰大家。"
年輕的女兒離家去了美國,雖然性格趨於獨立成熟,但作為母親還是有一絲不舍。即將見到回鄉演出女兒的她,腦海裡又浮現出去年女兒回家度假的情景:那天晚上,她習慣性地去女兒房間給她蓋被子,這時懵懂中的女兒下意識地衝著母親甜甜一笑。
"那一刻我的心情很複雜,因為女兒馬上又要離開了。第二天為她送行時,目送她背著大大的行囊,和藝術團的同伴們一起漸漸沒入人潮,心裏真是不舍。但看到年輕的她們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承擔她們人生中的使命,對我們家長來說也是一種鞭策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