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經》恆卦九二:"能恆久於中,則不失正矣,中重於正,中則正矣,正未必中也。"
(二)〈易經〉坤卦彖傳:"干既稱大,故坤稱至,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
程子認為"正未必一定是中,中則一定是正",故"中比正重一級";而"干是大哉乾元,坤是至哉坤元",故"至比大緩一級"。
中比正重,大比至盛,便"以大形容中,以至形容正",才成為"大中至正"。
後來朱熹的《周易本義》一本其說,所以"大中至正"成了程子、朱子的核心思想。
北宋江緯向徽宗進呈的"大中至正"之道,也就是程子之說。
中正則不偏不倚,至公無私,至大無極,純全而粹美。這些思想,都從《易經》來的。
蔣公中正,字介石,蓋亦取其"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正",介於磐石之中,安於磐石之正也;故"中正"之名其來有自,"大中至正",用以彰顯其功之豐績之偉者明矣。
時至今日,論者立場未必中,切合"正未必中"的病弊;器量未必大,也切合"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的旨意。故"大中至正",實可為當今為人處世之準則,經世濟俗之良藥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