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蘭花
我在自己的博客網站上放了一株鈴蘭花的照片作為頭像,引來了許多有好奇心的朋友的詢問其緣故。其實在人生的修行中,我最仰慕的是清蓮,冰肌玉骨,出污泥而不染;在遇到磨難之際,我心中想到的是菊花,傲霜斗雪,在淒風冷雨中保持著一份特有的從容與淡定;在寫詩作文之時,我的腦海中則經常浮現一朵朵蘭花,那些蘭花幽艷吐芳,從不因為無人來欣賞而失去芳香。靈感迸發,朵朵蘭花化為詩文,在腦海中已經感到幽香清遠,寫成文字必定亦為清香遠逸的震撼人心之作。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在歷史上,孔子經常以蘭花之品性來勸導世人。孔子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為窮困而改節。" 又說:"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矣。"所以蘭花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稱。蘭花生於幽谷叢林,與野艾莠草同生,不居顯位,不與人爭,高風亮節,歷來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廣為稱道。在眾多的詠蘭詩詞之中,我最為欣賞的名句是:"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
"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語出南宋詞人張炎的《清平樂》,意思是說,蘭花的窈窕清影留在山中,幽幽香氣也不願飄到世間。原詞是:"三花一葉,比似前時別。煙水茫茫無處說,冷卻西湖殘月。 貞芳只合深山,紅塵了不相關。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 在南宋的詞壇上,張炎是一位著名的詞人,同時又是一位詞學評論家。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軍一舉攻下臨安,南宋小朝廷徹底滅亡,張炎時年31歲,這亡國之痛使他悲痛萬分。兩年以後,元僧楊連真枷挖掘了南宋皇家的陵墓,這更使張炎義憤填膺。與張炎同時期還有一位叫鄭思肖的詩人畫家,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蘇州,不忘國恥,坐臥一定要朝向南方,並自號所南,表示不忘大宋。鄭思肖善於繪畫蘭花,但做畫時卻不畫土和根。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你畫的蘭花沒有根?"時,鄭思肖沉痛地說:"國家和疆土都屬於他人,亡國之人無家可回,亡國之蘭無土可以生長,即使畫了根,叫她生長在什麼哪裡呢?! 張炎聽到此事之後深為感動,很想得到鄭思肖的一幅無根墨蘭,但他聽說鄭思肖的墨蘭畫"不妄與人,邑宰求之不得",因此張炎也不敢再存此想法。 然而,當有人把張炎的這個願望告訴了鄭思肖時,鄭肖思立即研墨展紙,為張炎濃筆潑墨,畫下了幾枝疏蘭送給張炎,得到了畫,張炎觀賞許久,不禁由衷地感嘆到:"多好的蘭花啊!可惜沒有它生長的土地。" 張炎從蘭花傲然挺拔的姿態中看到鄭肖思不畏強敵的愛國情感,於是產生了敬佩之情,他欣然命筆,寫下了一首《清平樂》詞,"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蘭花生長於深山,脫俗於紅塵。她會留下許多清影,青艷含嬌,幽香四溢,但卻不飄到世間。人世間的大德之士,也如蘭花一樣,其高尚的善行雖然長留世間,但他們崇高的品德多不為世人所察覺。張炎所生活的時代處於亡國之時,很多文人不屈服於元朝的統治,堅守節義。鄭思肖畫筆下的蘭與張炎詞中的蘭,都是他們自己人品的真實寫照。那脫俗的風姿,展示了他們"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高風亮節與坦蕩胸襟。而在西來幽靈---中共邪黨統治之下的當今中國大陸,又有幾個現代文人能像張炎和鄭思肖那樣在暴力的威脅之下心懷亡國之痛呢? 中共邪黨搗毀了炎黃陵墓,毀壞了中華傳統文化,其殘酷暴虐遠遠超過元朝統治者。 在遙遠的天際,我似乎聽到了炎黃始祖、老子與孔子等古代聖賢以及五千年優秀的神傳文化都在齊聲呼喚正在沉睡的中華兒女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