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問題來了:死守過時的意識形態,且說不定(誤)認為選區選民景況相對不錯、禁得起這場風暴的保守政客,正橫阻援助行動。
我說的不是巴布.寇克這位出身日產-我是指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和他的共和黨同志,他們毀了上週試圖為美國汽車業換得些許時間的努力。(計畫為何被封殺?在參院共和黨議員之間流傳的電子郵件宣稱,不給汽車業貸款讓共和黨有機會"給工會開第一槍"。)
但我要談的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她的經濟官員,歐洲亟需援助計畫,他們成為最大的阻礙。
美國不太關心歐洲經濟亂象,因為我們自顧不暇,這可以理解。但世上兩大經濟超級強權-美國和歐盟的國內生產毛額約莫相當-問題堪稱和我們一樣嚴重。
最嚴重的問題出在歐洲外圍,許多較小型經濟體正經歷很難不讓人想起過去發生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危機:拉脫維亞是新版阿根廷,烏克蘭則是新版印尼。但痛苦也擴及西歐的大型經濟體: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其中規模最大的德國。
在美國,降息提振經濟的貨幣政策很快就到達極限。積極運用財政政策成為避免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經濟不景氣的唯一辦法,即以增加支出或減稅來增加需求。目前人人都認為有必要實施大規模泛歐洲刺激財政計畫。
所有人都這麼認為,除了德國人。梅克爾成了"不夫人":如果有歐洲經濟援助方案,她才不想參與。她在一場會議中說:"我國不會加入這場數十億元的無意義競賽。"
上星期,梅克爾的財政部長史坦布律克更過分。他拒絕為自己國家研擬重要的振興計畫不說,還譴責歐洲其他國家的計畫。他特別怪英國致力發揚"愚蠢的凱因斯學說"。
德國的領導人似乎相信他們經濟尚佳,毋需大力援助。他們幾乎肯定錯了。然而真正糟糕的不是他們誤判情勢,而是在德國反對下,阻撓歐洲採取共同的經濟危機對策。
想瞭解問題,可試想以下情況:假使說新澤西州嘗試藉減稅或公共事業來振興經濟,但不想讓這項州級振興計畫成為全國計畫的一環。很明顯地,振興的大部分會"滲漏"到鄰州,最後會債留新澤西,其他州則得到絕大多數或許多工作機會。
歐洲各國情況大致相同,任何片面行動的政府都非常有可能債臺高筑,卻沒能在國內創造多少就業機會。
然而,對歐洲整體經濟而言,這類滲漏的問題小得多:歐盟會員國進口額平均有三分之二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因此歐陸整體依賴進口程度不如美國。這意味一項各國仰賴鄰國配合的統合振興計畫,提振歐元的力道會甚於個別、缺乏統籌的計畫。
但如果歐洲最大經濟體不僅拒絕合作,還痛批鄰國試圖遏止危機的作為,就不可能有統合的歐洲振興計畫。
德國沒辦法永遠大聲說不。上星期,備受敬重的德國研究機構Ifo警告說,德國很快就會面臨194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一旦真的發生,梅克爾和她的閣員肯定會重新考慮立場。
但在歐洲和在美國一樣,問題在於時間。在我們等人提出有效政策回應時,全世界經濟體都在快速衰退。在該對策終於出爐前,會造成多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