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像其他節日一樣,我國最隆重、老百姓最期盼的節日——《春節》有著屬於自己的習俗:掃陳(塵),挂春聯,貼窗花倒福字,守歲,放爆竹,拜年…毫無疑問,貼年畫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年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每逢新年伊始,老百姓們將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闔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寓意吉祥的彩色圖畫張貼於門上,驅穢避邪、鎮宅護院。
歷史上,年畫隨朝代不同而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各地對年畫的稱謂也是五花八門,北京叫《門神》、《衛畫》,浙江叫《花紙》,蘇州叫《畫張》,四川叫《斗方》,福建叫《神符》…不一而足。
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貼年畫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相傳早在堯舜時期就有門神畫的雛形,有據可查的是《禮記·喪大記》鄭玄註:【君…釋藥、禮門神。】
《類說》卷六引《荊楚歲時記》云:【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讀作shēn shū),右鬱壘(讀作yǔ lǜ),俗謂之門神。】
古時候的年畫和家庭祭祀息息相關,主要有五種祭祀稱為《五祀》,即:門、戶、中溜、灶、行,門為五祀之首。門是出入房屋的必經之地,要先行禮拜,後世逐漸演變出門神,一來檢視家人言行有無德失,二來震懾百鬼,使之不得入。
漢代王充《論衡·訂鬼》云:【《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丶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
傳說中的神荼、鬱壘二神並沒有固定的相貌,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
然而在百姓中流傳最廣的門神並不是「神荼」和「鬱壘」,而是唐代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相傳唐太宗夜不能寐,便令兩員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從此太宗安枕。後來又令畫師繪兩人的像,貼於殿門左右,達到同樣的效果,官吏百姓皆效仿。
時光荏苒,門神的內容也逐漸拓寬,祈福送祥、富貴長壽。甚至,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題材紛紛湧現,門神由門畫、年畫所取代。
年畫藝術於「宋代」最為興盛,逐漸演變出「年畫四大家」即: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和天津楊柳青年畫。
其中天津《楊柳青》,因乾隆御賜名而最富傳奇色彩。楊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個市鎮。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運河行至此地,問此為何地?隨行大臣「劉墉」見兩岸楊柳繁茂,婀娜多姿,隨口答為「楊柳青」,乾隆亦頷首稱曰:「楊柳青!」。被陪行的地方官抓住機會傳揚開去。故而,御賜欽定楊柳青的鎮名遂被廣傳於世。
楊柳青年畫有著 600 餘年悠遠的歷史,清中期是楊柳青年畫的全盛時期,再加上皇宮內院對它的青睞,使得楊柳青鎮連同附近的幾十個村子一時間畫店林立、客商雲集,從事年畫創作的手工藝者不計其數,素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說。
《楊柳青》年畫,是民間木版年畫的代表。採用木版套色,與手工彩繪相結合的製作方法,經過創作畫稿、勾描、印墨線、套印、彩繪等工序完成。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保留了木版乾淨洗練、嚴謹簡潔的木味,又融入了層次鮮明、色彩豐富的手繪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