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李白《靜夜思》版本的差異及對詩中個別詞語的解釋,最近在網上引發了一番討論。筆者想對此事談談個人看法。
(網文)中國唐代詩人李白詩作《靜夜思》在日本同樣膾炙人口,不過,文字表述卻略有差異。日本東京一名華裔初中生為此刨根究底,解開李白詩句日中版本不同之謎。
《靜夜思》在中國語文教材中通常記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在日本漢文中,這首詩記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共同社26日報導,初中三年級的華裔學生相木將希發現上述差異後,決心問個究竟。他和同學諮詢了日本出版商,但對方回答"不清楚"。於是,他們通過網際網路查詢、致信中國學者等方式,終於得知中國現在通用的《靜夜思》系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經過改寫,日本漢文表述則是李白作詩原文。
其實《靜夜思》的版本差異問題在學術界是知道的。最早更改《靜夜思》原文的是明•趙宦光(校)、黃習遠(補)的萬曆刊本《萬首唐人絕句》:"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後是清•康熙年間瀋德潛(1673∼1769 )編選的《唐詩別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最後由清•乾隆年間蘅塘居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採納了以上的兩處更改,將其定稿為我們所熟知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出版的所有唐詩的版本以及由康熙皇帝欽定的《全唐詩》,《靜夜思》的原文均為: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早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就有一位中國大陸的知名學者撰文肯定了《唐詩三百首》的改法。對此,筆者持否定態度;筆者認為,對李白《靜夜思》原文的修改,恰恰是將李白交代得很清楚的場景搞模糊了;並由此引發了近代的一些學者對詩中個別詞意的爭議。
我們可以再讀一次李白《靜夜思》的原文;由原文我們可以很清晰的勾勒出當時場景:詩人睡到中夜醒來,在睡眼朦朧之時,把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霜了,就在這一愣神的工夫,抬頭看到了窗外或門外的山月,低頭思念起故鄉。為什麼會觸動思鄉之情呢?因為在故鄉看月亮的時候,它是在一片原野之上(或者是在樹梢之上)。由"山月"這兩個字我們也可知道,李白的這首詩是在山中或山區獨居時寫的。
另外,詩中有"霜"這個字,不見得寫詩的季節就是秋冬時節。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是在夏季;也就是:夏天,詩人睡到中夜醒來,在睡眼朦朧之時,把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霜了,詩人正在奇怪,夏天床前地上怎麼會結霜呢?這時,舉頭望見山月,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不是霜,而是月光。
可是,由於明、清時期個別文人對李白的原作自作聰明的更改,把李白本來交代得很清楚的場景搞模糊了,使後人在賞讀此詩時對意境的理解把握不準,以至於連現今的學術界都對此詩的解讀爭論不休。
前不久,有一位學者在CCTV的《百家講壇》上講解此詩時認為,詩中所說的"床"是馬扎兒。他的理由是唐代的門、窗都很小,特別是關著的時候月光照不進來。因此,他認為應該是詩人拎了個馬扎兒到院子裡,坐在月光下思念故鄉。
(馬扎兒)
兩天前,筆者跟一位八十多歲的退休老教授談論此事,這位老人家聽了後哈哈大笑,說:"這位學者可能是沒經歷過‘舊社會',以為‘舊社會'的治安一定比‘新社會'更差;所以認為古人睡覺時一定都要緊閉門窗。李白當時在山中獨居,孑然一身,有必要這麼做嗎?"
其實,我們可以按那位在CCTV《百家講壇》上解讀此詩的學者所認為的場景再走過一遍,就明白他的觀點符不符合道理了:詩人拎了個馬扎兒,從屋裡走到院子裡,這時明知道頭頂有明月,明知道遍地銀光,卻故意裝著看不見;等詩人坐在馬扎兒上了,才說,"啊!怎麼滿地都結霜了呀,啊!原來不是霜是月光呀,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不是在騙人嗎?!有這麼做作的嗎?我們都知道,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喜愛李白的詩,是因為李白的作品是他內心自然情感的流露,很真實,也很敦樸;也只有這樣才能觸動人心。這位學者這麼解讀唐詩,不等於告訴人家,寫詩可以做假,意境可以虛構。當然,要怎麼寫詩,那是一個人的自由;但是筆者覺得,要把詩寫好,還是應該多像古代的名家學習,在真、善二字上下功夫。
圍繞《靜夜思》這首詩的一些爭論,筆者就不想再說了。筆者認為,明清時期個別文人對李白原作的更改,是極不嚴肅的做法,那是虛榮心和顯示心做崇的結果;說白了就是想讓人知道:我能更改詩仙的詩,而且改得這麼好,我多了不起。其實,更改過後的詩是好是壞,見仁見智,筆者的這番評論也只是做為各位讀者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