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收入限制,中國百姓飲食消費觀的主流還處在價格第一,品質其次的階段.日本民眾消費則已習慣品質第一,價格其次的順位選擇.
例如:前幾年,通過幾十年艱苦談判,美國終於敲開了日本進口米市場的大門.進口大米價格只有日本大米的1 / 5,一度把日本米業幾乎衝垮.不過盛景不長,半年後日本人紛紛發現進口大米的口感與自己的習慣不同,又轉而競相購買高價的本國米(一公斤約合50元人民 幣).結果,日本米一度幾乎脫銷,進口米則大量積壓.逼得政府出臺法令,要求商家只能賣"進口大米"或賣"混合大米,不能單賣日本米,以消化進口大米,減 輕市場壓力.折騰了一氣,日本人又回歸到只吃日本米的傳統,雖然價高.中國大米進不了日本,總有人說是貿易壁壘,其實質是日本消費者不買帳.若不思改善品 質,光找日本政府的碴,不是路子.
講究品質至上的日本市場,追崇真正極致的果品.一粒極品草莓,枇杷能賣到三,五十元人民幣,一個極品哈密瓜,西瓜能賣到三,四百元人民幣.月有筆者3 6日在東京日本橋附近的高檔商店拍攝的影像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