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環城大道
19世紀中,哈布斯堡的皇帝Franz Joseph下令將環繞維也納市區的防禦城牆拆除改建為寬廣道路,並邀集眾多建築師在大道兩旁興建哥德式、新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等眾多不同風格的公共建築,打造充滿皇室華麗風采的環城大道。
搭乘行走在環城大道上的電車是最簡便的參觀方式,可沿途瀏覽大道兩旁的建築物,如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城堡劇院(Burgtheater)、國會大廈(Parlament)、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自然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 Museum)、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 Museum)等,也可隨時下車參觀自己喜歡的建築物。
大道上眾多建築各有其特色美,如文藝復興風格的國家歌劇院,整體風格典雅,內部大廳與舞臺則有著華麗風。據說歌劇院完工後首演的劇碼就是莫札特所作的《Don Giovanni》,現今這裡每日上演的古典劇、歌劇等節目少有重複。同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劇院,獨特的圓形造型有點像古希臘的弦琴,上頭還有太陽神與繆斯的雕像。
相互對望且外觀造型相同有若雙胞胎的自然博物館與藝術史博物館,同是文藝復興風格,但裝飾、彫刻較為華麗。館內典藏豐富,例如參觀藝術史博物館,即可欣賞林布蘭、拉斐爾等大師的藝術傑作,及不同時代的彫刻、藝術收藏品,浸淫藝術殿堂收穫盈滿。
鄰近自然博物館與藝術史博物館的國會大廈,白色外觀、三角形屋頂、希臘式圓柱,有著希臘神殿的建築風格,建築物前方有一座雅典娜女神雕像,雕像下方有象徵奧匈帝國四大河流的4個雕像,相當引人注目。
位於城堡劇院對面的新市政廳則屬哥德式建築風格,中央有一高大尖塔,旁邊圍繞數座小尖塔,中央塔上還有一手工制的武士雕像,象徵保衛城市。
2. 市中心
位 於市區中心點的聖史蒂芬教堂,堪稱是維也納市區的地標,也是多數人走訪市區的參觀起點。佇立在這逾800年歷史的教堂前,首先注意到的是其高達百餘公尺的 高聳尖塔,有著哥德式風格及華麗的彫刻、裝飾。再來就是色彩繽紛的屋頂,由不同顏色的琉璃瓦拼成美麗圖騰,也有象徵哈布斯堡王朝的鷹形圖案。
走進教堂內,哥德式建築的尖拱柱廊、繽紛玻璃花窗、繁複細緻的雕飾,莊嚴宏偉中帶著華麗風格。攀爬300餘教堂旁的階梯至塔樓上,雖然走得有點氣喘吁吁,但能居高眺望維也納市區美景,相當值得!
走出聖史蒂芬教堂,周圍是最熱鬧的商店、購物區,著名的Garben街、Kartnerstrasse街、Kohlmarkt街皆在周圍,隨意漫遊,林立的精品店、商店、餐廳、Cafe等各店面櫥窗陳列,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現代化風格跳脫於教堂的古意盎然。
再 來到位於市中心且鄰近環城大道的霍夫堡,立即感受皇家文化精髓皆在這兒。這座像徵哈布斯堡王權所在的宮殿,有著眾多建築群,涵蓋新王宮、舊王宮、英雄廣 場、宰相宮、聖米歇爾廣場、教堂等建築物。由於建築時期不同,風格也略有不同,如新王宮為新文藝復興風格且具半圓形外觀,黃色外觀的宰相宮則是屬於巴洛克 風格,曾是奧皇Franz Joseph的寢宮,旁邊則是著名的伊麗莎白皇后(昵稱西西)的寢宮。舊王宮入口處有一紅底藍橫紋且上方有哈布斯堡鷹型圖騰的"瑞士人大門",據說當時的 歐洲皇室喜歡由忠誠又勇健的瑞士衛隊看守城門,故得此名。
3. 環城大道外圍
百水公寓外觀打破現代化線條設計,採取不規則曲線,每戶住家的窗戶、陽臺等造型互異,色彩也是五顏六色恰似調色盤,整棟建築外牆堪稱一幅超大藝術畫作,公寓前還有一座金色噴泉,呈現百水最喜愛的水元素。
同樣是百水設計的垃圾焚化爐,乍看很難將它與焚化爐聯想,大煙囪上端有著金黃色圓球外觀,整體牆面色彩鮮艷並帶著前衛風格,沒想到,焚化爐也能如此有型!
至於創作力奔放的博物館區,聚集有現代美術館、Leopold美術館、維也納藝術廳等眾多藝術展館,走的是現代化風格的多元創作,各有其特色,如現代美術館的灰色玄武岩外觀,加上內部鋼鐵、玻璃的設計架構,前衛感十足。
位 於環城大道外同屬哈布斯堡王朝宮殿的Schonbrunn宮殿,是皇室的避暑夏宮,因有美麗泉水被稱為麗泉宮或美泉宮。走入其內,隨即看見黃色外觀的宮殿 主體,優雅的造型有著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內部可見當時王室的起居室、宴會廳、教堂、傢俱、藝術擺設品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庭園,廣闊園內擺設眾多美麗 雕像,與周圍多彩花卉相映,整體美麗優雅、洋溢浪漫氛圍。園內有噴泉、迷宮、水池等設施,宮殿內還有全球最古老之一的動物園,僅是走走逛逛就需要不少時 間。
来源:自由旅遊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