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住在鄉下地方,尤其是像大山背村這樣偏遠的山上,鄰居們分散住在整個山區,每一戶人家之間隔著一段距離,彼此的互動比不上城市中的人頻繁,但是遇到婚喪喜慶的日子,全村的人都會過來一起慶祝,顯現鄉下人情味濃厚的一面。
客家人請客,端上桌的菜色很多都是大鍋煮出來的,湯湯水水的菜餚,吃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風味。客家點心尤其口味絕佳,其中一樣絕對少不了的是--糌粑。
糌粑口感有Q的,有脆的,滋味有甜的,有咸的,吃起來風味不同,但是好吃的口味卻是相同的。甜、咸糌粑的區別,主要在蘸料的調配上變化花樣,不論是甜是咸都是令人回味無窮。
糌粑,又名麻糬,是用糯米做的點心。做糌粑前都要先將糯米泡水半天,然後再決定口感要彈牙的或是爽脆的。
若要做彈牙的糌粑,就將泡好的糯米拿到鍋裡蒸熟,然後家人合作一起舂糌粑,這是需要力氣與合作無間的事。
要舂糌粑之前,得先將石臼洗乾淨,抹上一層油,再將蒸好的糯米放進去。這時,家裡的男人出動了,至少要四個,三個人手上拿著木杵,高高地舉起,輪流地一下下舂打著糯米。另外一個人,手上沾著水,心裏數著數,每當木杵捶打糯米三下,他就快速地將糯米翻動一次。
如此一下下的不停舂打糯米,並一次次的翻動,直到糯米被舂打得均勻又彈性十足。
這項工作需要高度的默契,速度和動作都要非常協調,木杵才不會撞在一起,翻動糯米的手也才不會被木杵槌到。
舂的火候夠,糯米變成彈性極好的糌粑。這種彈牙糌粑,大都是甜的口味。吃的時候,配上蘸料,吃後齒頰留香。
蘸料的製作方法,是將米炒好,磨成粉,再加進紅砂糖和花生粉。這樣的蘸料,在沒有零食的年代,對小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小朋友吃糌粑,會蘸上厚厚的蘸料,舔完一圈,再重複去蘸蘸料,啊!實在太美味了!
若要吃爽脆口感的糌粑,做法就不同了。將泡好水的糯米,磨成米漿,然後拿到鍋裡蒸熟就成了。
吃的時候所用的蘸料也不同,甜蘸醬是用黑糖去熬煮,煮到成為又黏又稠的糖膏,脆脆的糌粑蘸著黑糖膏來吃,真是美味爽口。若要吃咸的,就蘸滷肉湯汁,吃起來既有滷肉香噴噴味道,又有糌粑爽脆的口感,真令人垂涎三尺哩!
不論是彈牙糌粑或爽脆糌粑,也不論是甜或咸的口味,製作糌粑都是費工費時的。彈牙糌粑要舂打,爽脆糌粑要磨米漿,舂米和磨米,需要人力和時間,所以除非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平時是不容易吃到這種美味的客家點心的。
糌粑好吃是公認的,尤其小孩子簡直為花生糖粉瘋狂。劉興欽老師為這幅客家糌粑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大家合力舂糌粑,
槌舂三次翻一下。
婚喪喜慶都有它,
食客多講客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