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六四20週年紀念,前新華社新聞部主任張萬舒在香港出版有關八九民運,從4月至6月現場採訪第一手資料,名為《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一書,揭露「六四」事件開始至軍隊入城內情,包括軍人在群眾力阻下,如何調動十萬兵力,甚至不惜換上便裝,以六條路線趕及6月4日前進駐天安門廣場,揭開流血鎮壓的序幕。
張萬舒在書中披露,八九民運期間,不只北京的市民,連官方新華社的員工也展現同情學運的一面,該社有四百多名編輯、記者曾參加遊行並聲援絕食學生。面對黨喉舌「失控」,中央5月下旬成立「中央新聞報導指導小組」,提出七條指導,藉以控制報導方向。七條指導包括「要報導戒嚴的必要性」,及「一個多月以來攻擊黨的反動言論,要逐漸進行批判」等。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聞後坦言,根據上述要求,這種報導非常難寫,而且記者的牴觸情緒很大,也不願寫。
張萬舒又指,當時《人民日報》採用擦邊球方法發表「戒嚴第一天」,他認為文章仍會繼續寫下去;至於新華社,張萬舒指由他與高層郭超人、南振中等5人,每晚八時集體商量寫出稿件,新華社原社長穆青通知各部門,要嚴格管制年輕記者。但至6月3日晚上,張萬舒收到前線記者報告指軍隊開入木樨地,軍隊終於開槍,穆青聞言痛苦地說:「今夜,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另一名副社長郭超人說:「歷史將不會忘記這一夜」。
就八九年新華社內部情況,張萬舒向記者表示,他不方便接受訪問,詳情巳記載在書內。
前《中國青年報》編輯李大同表示,89年5月下旬,中宣部向所有媒體傳達指令,並成立中央新聞指導小組,控制報導方向,當時各個媒體難以執行此指令,因編輯及記者消極抗議,不願按照新聞小組的報導方向,作非事實的報導。該報的編輯記者便不寫報導,從5月底直至六四開槍事件發生,整整一個月,全部用新華社代稿,記者不作報導。
他說:就是中央新聞指導小組統一規定這些甚麼報,當時媒體執行得很不好,主要是不理。報社領導不能不理,不理你就別干,但是編輯記者普遍堅決反對,不干,一直持續到開槍之後都是這樣。
李大同又指。新華社作為官方重要喉舌,不能停止發稿,但據他所知。新華社的編採人員不滿中央新聞小組的指令。另外,《人民日報》的編採人員對此反抗激烈,當時的副總編輯陸超祺,准許記者報導6月4日凌晨軍隊入城開槍情況,該報導名為「北京的一夜」,最後陸超祺被撤職。
另外,張萬舒一書最後一章「軍人筆下的真相」,從戒嚴將軍及士兵親自寫的書《戒嚴一日》,分析軍人入城過程,指89年5月17日,政治局常委會在鄧小平家召開會議,決定派軍戒嚴,中央軍委從北京、瀋陽、濟南、廣州及南京五大軍區調動十個集團軍的兵力,進軍北京城。軍隊進京的路線有6條,中心目標最初就定在天安門廣場。不過,各路大軍被群眾、學生圍堵在郊縣各地,無計可施下,6月2日,27軍及65軍奉命化裝進城,有穿上港式衫、健美褲進駐人民大會堂。
至於六四鎮壓死亡人數,該書引述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譚雲鶴指出,「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數有727,但與中國紅十字會記錄的2,700人相差甚遠。
前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表示,張萬舒曾任職新華社領導,其書的內容可信,他掌握不少真實資料。至於出書後會否遭新華社處分,這要視乎是否有機密內容。他說:新華社國內部主任,是高官及領導,書的內容估計可信,因為他知道很多情況。他有沒有保密材料,如有的話,當然不行,沒有則問題不大。
據瞭解,八九民運期間,張萬舒擔任新華社總社國內新聞部主任,當年直接處理,新華社駐全國各地記者現場採訪的第一手資料,新書以每日大事記的形式,記錄了89年4月15日至6月10日的情況。
另外,對於近日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被軟禁期間錄音自白有關六四鎮壓過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上世紀80年代未,中國發生的政治風波,黨和央央早有結論,強調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有重大成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