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涼山彞族人居住的村寨裡,常常傳出一種十分動聽的聲音,那聲音跟人說話一樣,喜怒哀樂,似乎全包含其中。
我進村一看,是幾位姑娘在吹著一種奇妙的東西,一打聽,才知道那精巧的樂器叫「口簧」,當地人也叫「口弦」。我還聽說,這種樂器在中國大陸是主要流行於西南、西北、東北等地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中,一般用於娛樂及男女社交活動。
中國史籍中早就有關於口簧的記載,但許多書上不叫口簧,而叫響篾、口琴、口弓、篾片、拉篾、篾琴等等,千奇百怪,有趣得很。兒時,讀過《詩經》,其中的《鹿鳴》裡提到的「吹笙鼓簧」,這可能是口簧的最早記載。到了宋代,有一本《樂書》上提到「民間有鐵葉之簧」,這說明早在九百多年前已出現鐵製口簧。
口簧有竹製和金屬製兩類,分單片、多片各種。竹製口簧,一般為「自簧」,即用帶皮竹片削薄後,從中間刻製出簧舌,其音的高低與簧的長短、厚薄、寬窄有關。
多片金屬口簧,常用銅製,形狀與竹製口簧相彷,較短小,鐵框銅簧鉗形口簧,均為異簧,以細鐵條為框,中間另裝一根鋼條為簧。
口簧的演奏方法非常奇特,左手捉住口簧根部,將口簧上部輕咬於上下牙齒之間,右手以手指撥動簧舌,再拉動繫於右端一細線使自由端發音,聲音時高時低,大多渾厚低沉,讓人覺得像是一個老者在向你訴說著心中的隱秘。
仔細察看,才明白口簧是利用人的口腔為共鳴箱,藉助唇、頰、舌的位置改變而發出不同的聲音、音色。
聽當地老人說,在很古的時候,口簧發出的音樂,是向異性求愛的心聲。有的村寨老百姓用它「對話」,有趣的是,這種對話的對象必須是使用同樣語言的人,聲音大表示什麼,低沉代表什麼,他們在長期相處中已經懂得彼此的意思,只不過不再用語言,而是藉助於這小小的口簧。因為口簧太小,發出聲音不大,只限近距離的交談。
一位朋友去了趟印度,給我帶回來一件禮物,我一看,是一隻金屬口簧,但吹奏起來和彞族姑娘吹的竹木口簧聲音不大一樣,似乎高了一些、悠揚一些,相比之下,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