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六四"事變毫無悔意,反而以經濟增長的狀況來為其屠殺民眾的罪行辯護。當趙紫陽的口述回憶成書出版,它也還是嘴硬,拒絕認錯。香港中通社發表署名"啟霖"的"喉舌"文章《人間正道是滄桑》,大言不慚地反問:"如果說關於一九八九年北京政治風波的性質的結論不符合黨心民意,怎麼解釋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出現的全國上下一心一意搞建設、奔小康的現象呢?中國社會各界、各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又是從何而來呢?"
"一心一意"的"萬馬齊喑"
看上去理直氣壯,其實色厲內荏。這種狡辯,忘記了一個事實,"六四"之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和平演變",更試圖使其蔓延到經濟領域,以"有市場調節的計畫經濟"來取代"有計畫調節的商品經濟",倒退之勢很明顯。只是,鄧小平下令屠殺,對市場經濟倒還算頭腦清醒。他先是到上海時講了一通,上海人作起了文章,中共中央見勢不對就來追查,得知乃鄧小平作梗才罷手。翌年鄧小平再弄出大動作,索性走了多個地方,一路走一路講,形成輿論攻勢和政治壓力,才終於打破改革停滯倒退的沉悶局面。
然後,中共十四大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接受了市場經濟,同時也給它戴上了一頂"中國特色"的帽子。
"六四"事變,中共保守派取得政治勝利,卻未能將其勝利延伸到經濟面,因為市場化改革之勢已不可逆轉,保守派企圖倒退,不得人心,反而導致計畫經濟被正式放棄。
不過,"六四"事變沈重打擊了中國社會中的理想主義,打擊了積極追求變革的政治力量以及支持他們的社會力量,致使民眾在政治上更為消沉。中共今天所得意的所謂"全國上下一心一意",其實只是"萬馬齊喑"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而官僚集團,則在保守觀念掩護下悄悄地佔據了主導地位。它眼見市場經濟難以阻擋,於是順水推舟,為權力與資本結合開闢出廣闊的空間。它毫無理想色彩地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決維護國有體制的支配地位,堅持推行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能壟斷則壟斷,能控制則控制,將中共一黨專制的"特殊利益"瘋狂地擴展為權貴集團的"特殊利益",二十年間,把權貴資本主義發展得有聲有色。
民眾被迫嚥下"六四苦果"
於是,民眾在政治上消沉,中國共產黨卻走出了一條新路。
這種現實引起了廣泛的不滿。有意思的是,內地"新左派"猛烈攻擊溫內閣執行"沒有趙紫陽的趙紫陽路線",香港一家媒體的說法稍有不同,認為是鄧小平"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中,作出了巧妙的安排,實質上自我平反‘六四',讓‘沒有趙紫陽的趙紫陽路線'落實"。這兩種說法的共同點,是把九十年代以來的"改革",看成是八十年代改革的延續。
其實,胡耀邦、趙紫陽在鄧小平支持下主導的改革,是以糾正錯誤、對百姓"還債"為其特色。正如鮑彤說的,趙紫陽常說的"放權"、"讓利"、"鬆綁",以及"理順關係",其核心思路是"黨和政府向人民讓步,讓人民從客體變成主體"。這樣的改革,實際上類似於當年的新民主主義。它以發展市場經濟為目標,自由資本主義是題中應有之義,而政治上,則遲早會實行議會民主制度。
這一進程被"六四"事變打斷,市場經濟被正式承認,其實現方式卻大為改變。
這是"退兩步而後進一步",而且轉了向。
轉向當然也體現在政治上,即中共的轉變。民眾消沉,對中共無可奈何,而官僚集團掌握權力,使中共加快了向右翼政黨轉變的步伐。"創新理論"之類,成為黨魁加強"執政能力"的工具,"為人民服務"成為表面文章,以權謀私則迅速表面化,尤其以入黨動機的世俗化為典型標誌。
民眾其實是看在鄧小平以其生命最後一搏而推動市場化改革的份上,被迫接受了中共保守派的政治勝利,嚥下了"六四苦果"。畢竟,經濟更具決定性。市場經濟在中國幾經曲折,它的長期發展的趨勢在"六四"之後更為清晰地展現出來,相應地,遭受失敗的民眾在政治上消沉,是很自然的。等到中共官僚集團在經濟上再成氣候,權貴資本主義木已成舟,而且GDP挂帥的增長方式惡果盡顯,民眾強烈不滿,卻處於極其不利之境地。
抗拒民主趨勢,蛻變為右翼黨
當年巴黎公社起義失敗,是在資本主義進入長期發展之際,爾後,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逐漸完善,勞動與資本的矛盾在變革中大為緩和,而矛盾的全球性也逐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出現第一次從作為資本主義心臟的金融業爆發的全球危機,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都面臨新的變化。這樣來看,八九民運對共產黨專制的衝擊失敗,市場經濟在中國進入長期發展階段,這時,權貴資本主義迅速膨脹,顯現出中國社會中沈重的慣性,未來發展更為曲折。
然而,民主政治基於市場經濟的需求,也同樣是長期趨勢。中國共產黨對抗這一趨勢,付出的代價是其自身蛻變為右翼黨,實際上已不是《共產黨宣言》意義上的共產黨,所謂"三個代表"在民眾中只是意味著諷刺,且與其普遍的腐敗面貌形成鮮明對照。
這時,"新左派"之流,則引導人們的不滿指向市場化改革,還生造出個所謂"沒有趙紫陽的趙紫陽路線",將此市場化硬是看成彼市場化,更與保守派與官僚集團聯手抵制議會民主制度,自以為聰明得很,其實愚蠢到家了。
"新左派"們不同於中共官方的地方,是他們多少看到所謂"全國上下一心一意搞建設、奔小康"表象背後,存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化的社會矛盾。然而他們固執地反對市場化改革,執意區分所謂"社會主義改革"與"資本主義改革",那麼,據說"社會主義"即意味著公有制與計畫經濟,不僅改革實際上失去了合理性,而且,主張市場化、議會民主的社會政治力量,無論已有的或潛在的,都被他們塗抹為"敵人",不是權貴,也是權貴的幫凶,並鼓動民眾跟著他們排斥一切,打倒一切。於是,即使中國社會裏尚有追求變革的力量,也隨之四分五裂,"左派"與"右派"嚴重對立,"姓社"與"姓資"到處糾纏,變革的可能性急劇降低。
局面這樣演變,中共冷眼旁觀,坐收漁人之利,且恬不知恥地以經濟增長為其屠殺罪行遮掩和辯護,看上去得意得很,但是,所謂"全國上下一心一意"只是表面現象,市場經濟長期發展中的變化,其實深不可測。今日再看"六四"之變,可以看到,學生運動作為一種"突擊"的意義已大為減弱,工農勞動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社會運動,正在展現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