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記載的"仲康日食"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設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進行天象的觀測了。瞭解日、月的運行規律,制定儘可能精密的曆法這只是一個原因,主要目的不在於此。中國古人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理念,認為萬物有靈,"天"是一個有意志、有人格的神,支配著人間。上天經常通過星象上的變化給人間以預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日夜監視這些天象的變化。天文官作為人間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於天文官舉足輕重的位置,朝廷對於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時刻不敢懈怠。但歷史上有一位天文官因酗酒瀆職而被殺,這是個空前絕後的例子。
早在夏朝之時,第四位君王仲康時代,國勢剛從前朝太康時代的動亂中恢復過來,朝廷內外很有些"中興"的氣象。這年的金秋季節,麥浪滾滾,晴空萬里,農民們正在田裡收穫一年的勞動果實,中午時分,人們突然發現,原本高懸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在一點點減弱,彷彿有個黑黑的怪物在一點點地把太陽吞吃掉--這是"天狗吃太陽"了!百姓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凶險天象,個個驚恐萬狀,急忙聚集起來敲盆打鑼,按過去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把天狗嚇走。
對這一天象最為恐懼的還是朝廷和天子,因為"天狗吃太陽"預示著國家將有災難發生,可能會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天狗吃太陽"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後天子馬上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可這次,時間過去了好久,大家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了,卻獨不見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
殿內殿外一片忙亂,宮中樂官急急忙忙敲響了救日的鼓聲,主管錢幣的官匆匆地趕往錢庫去取錢,其他官員也慌慌張張跑來跑去安排儀式,這時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幾步之內難辨人影,太陽被天狗徹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眾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寬恕,這一瞬間,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懼。
不知過了多久,太陽的西邊緣露出了一點亮光,大地也逐漸明亮起來,日盤露出得越來越多!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這才舒了一口氣。
仲康大帝這時才發現,天文官羲和到現在也沒露面,發生了這麼大的事,身負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見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惱火,立刻派人去尋找。
幾個差役趕到清臺(當時的天文觀測臺),好不容易在清臺旁守夜的小屋裡找到了羲和。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問羲和的下屬,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爛醉如泥,差役們不敢耽擱,架起羲和塞進車子,把他送進宮中。
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還是混混沌沌,不知幾分人事。仲康大帝問明情況,才知原來是羲和酗酒誤事,頓時大怒,立刻下令將羲和推出斬了首。
由於天文官的特殊身份,君王一般對他們是寬容、禮遇的,後來的各朝代,除了極個別陷入獄案的情況,天文官很少有被殺頭的。
這個故事記錄在中國最早的一本歷史文獻彙編裡,這是國人第一本書,所以名字就叫《書》,到漢代被稱作《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後因為成了儒家的重要經典,又被稱作《書經》。其中《胤征篇》說:
"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干先王之誅。""厥"即"其",季秋是秋天的第三個月--夏歷的九月,"辰"指日月之會,房是房宿,即天蠍座β、δ諸星,"辰弗集於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時出現了問題,那時大概還沒有"日食"一詞,所以只好這樣描述性地說明。瞽是樂官,嗇夫是掌管錢幣的官,庶人即百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屍,主管,羲和尸位素餐,發生了重大天象還不知道,結果丟了性命。
雖然沒有"日食"二字,這則記錄也早就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據現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發生在中午,全食帶恰好穿過中原地區(當然還有幾次日食也比較符合《尚書》中的記錄,具體是哪一次,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