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8-16 23:27:53作者:
在北京朋友的電腦屏幕前,看到辦公室裡一群快樂的同事集體出遊時的合影,我下意識地問:「你們的家屬呢?」「什麼?同事集體活動帶家屬幹什麼?」朋友很是詫異。
但在我的觀念中,有家有室的人,大週末的,怎麼能把「老」伴兒,還有孩子丟下,自己出去玩呢?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特別是在週末舉行的活動。在一般情況下,海外華人多數是大人、小孩還有老人,甚至兄弟姐妹,能帶的都要帶上的,假如你一個人自己「出走」,在這樣的群體中,恐怕有些大逆不道。
當年我們在留學的時候,宿舍的單身漢,或者「牛郎織女」們,說請客,聚會,很簡單,請10位,到10位。可是,在十年二十年後的請客,請一位,至少要到三四位,如果家有爺爺奶奶的話,可能一個人就成了五六口子。結果呢?孩子鬧,大人管,孩子玩得不吃飯,大人不吃不玩,也要餵飽孩子。老人呢?最慈愛,也最可憐,他們天天都在為上班的兒女們看護著兒孫,而在大部分的聚會上,他們沒興趣參與年輕人的卡拉OK,只好繼續默默地為兒孫的事操勞。
實際上,本人最怕的就是每年幾度的中文學校聯歡會,但是為了孩子又不得不參加。在會場上,常常是老中少三代同堂,要多亂有多亂。如果是在菜市場,至少本人還有心理準備,但是,周圍全部是博士碩士學位的父母,畫面不是菜市場,但是聲音是一樣的:聊啊,走啊,孩子,大人,老人,各忙各的,台上演他的,台下樂我的,其喧嘩與吵鬧,與受過高等教育,接受過西方文明的高級知識份子們,實在不相襯。
我曾問過很多人:國內人的聚會是什麼樣的?恐怕想像不出。一個中年人,同事邀請他聚會,別人都是一個人去,而這位大孝子把老婆、孩子、父母都帶上了?還有,同樣的一群海外華人,夾進美國人的群體中,即刻就會入鄉隨俗,變得有禮有貌,可是怎麼在自己的人堆裡,就表現成這樣?為什麼華人海外的聚會,不能僅是老人與老人、孩子與孩子、中年人與中年人的相聚呢?難道是到了海外,人們突然留戀起團體生活,彼此不需要空間了嗎?
實際上,海外中國人聚會上不出現三代同堂的機會也有,基本上發生在與文化有關的活動中,比如:詩歌朗誦會,讀書演講會,技術講座會議等,即使出現離不開父母的孩子,也絕無吵鬧。只有參加類似這樣的活動,你才真正感覺到,是實實在在地投入了一件自己參與的事情,不是為別人,不是忙別人,而是獨享一次自我的世界。
我覺得生活在海外的許多華人,活得沒有自我。不是說不要與家人一起,不要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是,海外的華人,除了上班之後,時時刻刻,日日月月都與家人一起,都在享受天倫之樂,連你上下班晚回來多少時間,為何晚回來,對方都知曉得清清楚楚。
即使一位遠道而來的友人,突然一個電話打來,約兄弟下班後見面,大多有家室的男人,也先要徵詢老婆的同意,也許還需要回家,攜帶上愛妻,甚至還有孩子。至於老人每次都要跟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活動的問題,人們更能理解:「老人在美國,沒腿(不會開車),沒耳(聽不懂英文),沒嘴(不會講英文)。白天幫你們看家,看孩子,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兒女出門,怎麼忍心再把老人放在家裡,另外,老人怎麼可能再忍受見不到人、講不了話的寂寞。」
說到底,海外華人既然選擇了在海外生活,不習慣也要努力去習慣,久而久之,人也就麻木了。我的一位可愛的朋友,他的父母由於忍受不了在美國的寂寞,來了一次美國後就再也不想來了,而他每次去友人家聚會時,看到周圍滿座的爺爺奶奶,總是主動地把放在口袋裡的父母照片拿出來,顯示給眾人看,半開玩笑地對同代人說:「可別認為我不孝,你看,你看,我也把我父母帶來了。」
但在我的觀念中,有家有室的人,大週末的,怎麼能把「老」伴兒,還有孩子丟下,自己出去玩呢?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特別是在週末舉行的活動。在一般情況下,海外華人多數是大人、小孩還有老人,甚至兄弟姐妹,能帶的都要帶上的,假如你一個人自己「出走」,在這樣的群體中,恐怕有些大逆不道。
當年我們在留學的時候,宿舍的單身漢,或者「牛郎織女」們,說請客,聚會,很簡單,請10位,到10位。可是,在十年二十年後的請客,請一位,至少要到三四位,如果家有爺爺奶奶的話,可能一個人就成了五六口子。結果呢?孩子鬧,大人管,孩子玩得不吃飯,大人不吃不玩,也要餵飽孩子。老人呢?最慈愛,也最可憐,他們天天都在為上班的兒女們看護著兒孫,而在大部分的聚會上,他們沒興趣參與年輕人的卡拉OK,只好繼續默默地為兒孫的事操勞。
實際上,本人最怕的就是每年幾度的中文學校聯歡會,但是為了孩子又不得不參加。在會場上,常常是老中少三代同堂,要多亂有多亂。如果是在菜市場,至少本人還有心理準備,但是,周圍全部是博士碩士學位的父母,畫面不是菜市場,但是聲音是一樣的:聊啊,走啊,孩子,大人,老人,各忙各的,台上演他的,台下樂我的,其喧嘩與吵鬧,與受過高等教育,接受過西方文明的高級知識份子們,實在不相襯。
我曾問過很多人:國內人的聚會是什麼樣的?恐怕想像不出。一個中年人,同事邀請他聚會,別人都是一個人去,而這位大孝子把老婆、孩子、父母都帶上了?還有,同樣的一群海外華人,夾進美國人的群體中,即刻就會入鄉隨俗,變得有禮有貌,可是怎麼在自己的人堆裡,就表現成這樣?為什麼華人海外的聚會,不能僅是老人與老人、孩子與孩子、中年人與中年人的相聚呢?難道是到了海外,人們突然留戀起團體生活,彼此不需要空間了嗎?
實際上,海外中國人聚會上不出現三代同堂的機會也有,基本上發生在與文化有關的活動中,比如:詩歌朗誦會,讀書演講會,技術講座會議等,即使出現離不開父母的孩子,也絕無吵鬧。只有參加類似這樣的活動,你才真正感覺到,是實實在在地投入了一件自己參與的事情,不是為別人,不是忙別人,而是獨享一次自我的世界。
我覺得生活在海外的許多華人,活得沒有自我。不是說不要與家人一起,不要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是,海外的華人,除了上班之後,時時刻刻,日日月月都與家人一起,都在享受天倫之樂,連你上下班晚回來多少時間,為何晚回來,對方都知曉得清清楚楚。
即使一位遠道而來的友人,突然一個電話打來,約兄弟下班後見面,大多有家室的男人,也先要徵詢老婆的同意,也許還需要回家,攜帶上愛妻,甚至還有孩子。至於老人每次都要跟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活動的問題,人們更能理解:「老人在美國,沒腿(不會開車),沒耳(聽不懂英文),沒嘴(不會講英文)。白天幫你們看家,看孩子,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兒女出門,怎麼忍心再把老人放在家裡,另外,老人怎麼可能再忍受見不到人、講不了話的寂寞。」
說到底,海外華人既然選擇了在海外生活,不習慣也要努力去習慣,久而久之,人也就麻木了。我的一位可愛的朋友,他的父母由於忍受不了在美國的寂寞,來了一次美國後就再也不想來了,而他每次去友人家聚會時,看到周圍滿座的爺爺奶奶,總是主動地把放在口袋裡的父母照片拿出來,顯示給眾人看,半開玩笑地對同代人說:「可別認為我不孝,你看,你看,我也把我父母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