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期間,讀到幾則有趣的統計數據。
其一
是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長9.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2%。工資收入6394元,增長11.1%。這一數據太讓人歡欣鼓舞了。風景這邊獨好。全世界都在經濟衰退,中國卻一枝獨秀。但是對比前一天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卻讓人疑竇叢生。財政部公布上半年的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僅0.7%。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直接從工資中扣除,個人所得稅和工資收入的增長率應該大體相當。現在,工資收入增長是個人所得稅增長的16倍,根本不成比例。
而且這種平均工資增長和大多數網友的實際感受並不相符。上萬網民在網上晒工資單,戲稱自己收入"被增長"。統計局的數據和央行的統計也互相矛盾。央行的調查顯示第二季度城鎮居民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第一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其二
是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在經濟危機中,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收入和工作。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今年政府可謂多招並舉:對高校畢業生實行預徵兵;要求國家機關和企業招用的應屆畢業生不能少於往年;政府提供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鼓勵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招收高校畢業生;在畢業生中招聘兩萬名村官;在大學生中招聘近10萬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崗位,以及選派1萬名應屆畢業生服務西部等等。
經諸多努力,就業數據抬升到68%。正在自我得意之際,有應屆大學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就業"了,發現自己檔案中被塞了一張就業協議書,協議中的公司根本不存在。原來政府把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上升到政治高度,作為剛性指標來考核各高校成績。誘逼高校以各種方法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高校則向下以各種手段壓逼學生就業。如果學生在規定日期後仍不能簽訂就業協定,就不發畢業證和學位證,檔案打回原籍。種種手段逼迫畢業生為就業而不擇工作。新生事物"被就業"也隨之出現。
其三
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1%。又公布全社會用電量也降低了2.24%。各界紛紛質疑這兩個數據不符合用電量通常和GDP的正比關係。於是國家統計局又發布分析報告,解釋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是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特別指出鋼鐵、電解鋁、化學原料等高耗能行業增長速度的回落,使工業用電急劇減少。但隨後鋼鐵工業協會發布數據,否認鋼鐵產量回落。說受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中基建和相關行業支出的推動,鋼鐵產量從4月開始就創記錄地提升,產量連續三個月走高。6月份粗鋼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6%,達到創記錄的4,940萬噸。統計局的發言人顧此失彼,左右支絀,應接不暇。按倒葫蘆起了瓢,只能到處補漏。
其四
是為了回應各界質疑中國油價升快降慢,讓中石油中石化從中牟取暴利,國家發改委發起和美國比油價。發改委發表文章說美國華盛頓、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汽油不含稅價分別為4.75元、4.20元和4.41元。而北京93號汽油不含稅價為每升4.25元;所以中美裸油價基本相當,而稅費是造成中美汽油價格差距的主要因素。比如美國華盛頓、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汽油稅費分別為每升0.46元、0.93元和1.00元,而北京93號汽油稅為每升2.12元。但有專家反駁說,"中美比油價其實沒必要,美國油價非常透明且充分競爭。美國各州油價差異很大,發改委價格司提到的三個地方是美國最貴的油價。"拿國內最便宜的93號汽油和美國最貴的油價相比不公平。事實上扣除稅負後美國不少州的油價還是要低於國內油價。又有人指出中國和美國的人均收入不同,比油價有點不合適。
更有人用這些披露的數據質疑中國的稅收政策:中國的過橋過路費另收,不包含在燃油稅中。而美國的燃油稅包含了聯邦的過橋過路費。然而中國的燃油稅比美國的燃油稅加過橋過路費還高。美國是高稅收高福利。中國政府收的燃油稅比美國高出一倍多,其中有多少用在國民福利方面呢?網友們總結道:在一個獨裁壟斷的國度裡,國富民窮,老百姓只能忍受國家明目張膽的盤剝。
這一下國家發改委發現捅了簍子。想把拉出的屎坐回去。發文說有些人總是拿中國油價與美國相比。中國國情客觀上要求成品油不能像美國一樣實行低稅負和低價格的政策,如果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達到美國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難以滿足中國需求。所以中國需要利用價格和稅收槓桿,促進石油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保證國家能源安全。
此文一出,再次遭到抨擊。說文章忘了正是國家發改委發起的和美國比油價。也有網友質疑中國人口基數大,不可能達到美國的人均石油消費水平。發改委的假設根本不成立。
政府忽悠數據,數據忽悠人民。盛世中國在雲霧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