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說颱風、颶風、氣旋,其實廣義的講它們都是一回事,只因地理位置、風速等不同,叫法不同而已。颱風(或颶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在東亞、東南亞一帶稱為"颱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南半球則稱"氣旋"。
颱風是英語typhoon的音譯,很少有辭彙比它更有漢語、希臘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的語言背景。
希臘單詞typh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成了Tufan。阿拉伯人入侵印度,該詞進入印度語言,後又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而廣東話形式toi fung 同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也以tuffoon形式被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颱風按風力分為強颱風和弱颱風,其中強颱風又有超強、強、颱風三個級別,弱颱風則分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和熱帶低壓三個級別。
起初,颱風是沒有名字的。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是二十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氣象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一九四五年,開始只用女人名,後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一九七九年開始以男人名和女人名交替使用。
一九九七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香港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亞洲風格名字命名;並從二○○○年元旦起,開始使用新命名方法。
新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一四○個名字,由十四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十個名字。這些名字分成十組,每組十四個名字.按順序依次排列、迴圈使用。如果某個颱風造成的危害較大,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為防止它與其他颱風同名,颱風委員會可申請將其從命名表中刪去。
颱風莫拉克的名字是由泰國提供的,泰語意思是綠寶石或頑皮的猴子。其實颱風莫拉克有兩個,一個是二○○三年八月初強熱帶風暴莫拉克,一個就是這次的中度颱風莫拉克。兩次莫拉克都是先後在臺灣和福建登陸。造化弄人,這隻"頑皮的猴子"頑皮到家了,估計莫拉克這次要被打入"冷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