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太陽能生產商Conergy公司欲聯合其他同行,向德國政府和歐委會申請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該建議在德國太陽能行業中獲得廣泛支持,其他生產商也認為在與中國同行競爭中吃了虧。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投入的大量資金和補貼,加上巨大的成本優勢,使中國企業能夠以明顯的價格優勢佔領市場。
據德國行業出版物Photon調查,2008年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佔1/3份額。瑞銀報告稱,去年起中國太陽能模塊生產商在德國的市場份額從零增至50%。平均下來,中國產的模塊比歐企產的模塊便宜30%。
我國3月出臺的 "太陽能屋頂計畫"(《關於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的實施意見》),以及"金太陽工程"(《金太陽示範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成為矛頭焦點。
對此,全國工商業協會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史利民表示,這是因為德國企業對中國的補貼政策不瞭解,補貼就算實行,也只針對在國內的光電應用項目,跟出口並沒有關係。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更指出,這兩項計畫才出臺沒多久,各種補貼都沒有實施。
中國企業密切關注
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認為,Q-Cells等太陽能公司經營困難,主因是歐洲的高成本。在太陽能產品中,像晶硅就需要用手工來做,對歐洲的企業來說,人工成本是很高的。
史利民介紹,2009年,尚德、英利、晶澳、天合光能等中國太陽能企業紛紛加速模塊及系統整合,以有效降低成本,這些垂直整合的企業不但能低價競爭全球,更加大資金投入,掌控模塊供應通路。
針對德國企業的做法,中國的相關企業表示已在密切關注。尚德和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均向本報表示,此事對其在歐洲的市場沒有影響。"我們也在密切關注,必要時也要採取相關應對措施,表達我們的立場。"史利民說。
北京WTO事務中心副主任堯秋根認為,WTO的補貼政策裡規定,政府可以對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進行補貼,並可以免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起訴。
韓曉平建議,中國的太陽能企業應更多關注國內市場。據瞭解,受價格以及市場份額下降影響,歐洲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模塊生產商可能加快開闢亞洲市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