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0-01 03:08:58作者:
丙辰夏,護國軍奏凱,袁世凱暴卒,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之職,吾黨革命告一段落。是時, 國父方駐節滬濱,慨然曰:‘黎公出,天下定矣。’顧北洋軍閥猶將伺隙而動,吾儕等徜徉山水間,靜觀世變可也。未幾,率黨人胡漢民,鄧家彥,馮自由,但燾,戴天仇,朱卓文,周佩箴等,縱游東西浙,浙督呂公望,張樂設宴以迎。天仇獨劇飲沉醉,翌日且未能游西湖,馮但二君,亦以事滯杭,國父乃命胡鄧朱周諸君隨行。有浙江民政廳秘書陳祛病,賴家彥介紹亦與焉。於是濟曹娥,探禹穴,博涉乎寧波、鎮海,而登涉乎普陀。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者,南海勝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郁茂,游其間蓋飄然有逸世獨立之想。至若蜃樓海市,聖靈物異,傳聞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鑿鑿。國父是日乘便輿最先行,次則漢民,又次則家彥、卓文、佩箴、祛病、以及艦長任光宇焉。去觀音堂,(即佛頂山之慧濟寺)里許,抵一叢林,國父忽瞥見若干僧侶,合十作歡迎狀,空中寶幡,隨風招展,隱然簇擁,尊神在後, 國父凝眸注視,則一切空幻,了無逆像: 國父甚驚異之,比至觀音堂,國父依次問隨行者曰:‘君等儻亦見眾僧,集叢林中作道場乎?其上寶幡飄揚,酷似是堂所高懸者。’ 國父口講指授,目炯炯然,顧盼不少輟。同人咸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少頃,漢民等相戒勿宣揚,恐貽口實,嗣是遂亦毋敢輕議其事者。
民國十四年,國父崩,余適在北京,僉傳國父前生為洞天古佛,遂牽涉普陀山見佛之異。未幾某雜誌披露陳祛病筆述普陀山遊記,其時事過境遷,亦不遑追究陳氏之泚筆也,不圖近又發現 國父遺墨!嗚呼!異矣!國父筆跡,舉世皆知,茲篇非真,固不待言:況陳祛病交余久,其字效東坡,一望而知:吾敢斷言曰:膺也—或曰: 國父命秘書執筆,則亦不翅已出也。余曰,不然,誠如是言,應有親筆簽署,一如其他簿書。今既無之,而其事又於 國父身後流布人間,豈死人能會秘書執筆也耶?吾更下一斷語曰: 國父見異誠有之,獨記述非遺墨耳。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月
桂林鄧家彥書於臺北一枝廬
附:國父親筆所記之‘游普陀志奇’原文於下,以饗讀者。
余因察看像山、舟山軍港,順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祛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喚筍將出行,一路靈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迓送於道者。紆回升降者久之,登臨佛頂山天燈臺,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才一遙矚,奇觀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瞭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
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游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臺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乎!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聲,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余、道階,精宣佛理,與談,令人悠然意遠矣。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志。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者,南海勝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郁茂,游其間蓋飄然有逸世獨立之想。至若蜃樓海市,聖靈物異,傳聞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鑿鑿。國父是日乘便輿最先行,次則漢民,又次則家彥、卓文、佩箴、祛病、以及艦長任光宇焉。去觀音堂,(即佛頂山之慧濟寺)里許,抵一叢林,國父忽瞥見若干僧侶,合十作歡迎狀,空中寶幡,隨風招展,隱然簇擁,尊神在後, 國父凝眸注視,則一切空幻,了無逆像: 國父甚驚異之,比至觀音堂,國父依次問隨行者曰:‘君等儻亦見眾僧,集叢林中作道場乎?其上寶幡飄揚,酷似是堂所高懸者。’ 國父口講指授,目炯炯然,顧盼不少輟。同人咸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少頃,漢民等相戒勿宣揚,恐貽口實,嗣是遂亦毋敢輕議其事者。
民國十四年,國父崩,余適在北京,僉傳國父前生為洞天古佛,遂牽涉普陀山見佛之異。未幾某雜誌披露陳祛病筆述普陀山遊記,其時事過境遷,亦不遑追究陳氏之泚筆也,不圖近又發現 國父遺墨!嗚呼!異矣!國父筆跡,舉世皆知,茲篇非真,固不待言:況陳祛病交余久,其字效東坡,一望而知:吾敢斷言曰:膺也—或曰: 國父命秘書執筆,則亦不翅已出也。余曰,不然,誠如是言,應有親筆簽署,一如其他簿書。今既無之,而其事又於 國父身後流布人間,豈死人能會秘書執筆也耶?吾更下一斷語曰: 國父見異誠有之,獨記述非遺墨耳。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月
桂林鄧家彥書於臺北一枝廬
附:國父親筆所記之‘游普陀志奇’原文於下,以饗讀者。
余因察看像山、舟山軍港,順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祛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喚筍將出行,一路靈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迓送於道者。紆回升降者久之,登臨佛頂山天燈臺,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才一遙矚,奇觀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瞭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
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游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臺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乎!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聲,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余、道階,精宣佛理,與談,令人悠然意遠矣。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