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江湖,江河有溪水的雋永,無論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或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都有綿長而奔騰之勢;而湖水則有海水的深沉,且波平如鏡,不見海水的咆哮,涵蘊生命姿采。"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蘇軾詠西湖詩句。江河加湖泊,這個"江湖"意境,便是逍遙自適。
"魚相忘於江湖",江湖是魚所生活之處,而人類若想學習如魚得水,那麼"江湖"的概念可以擴大,它是人所生活之處,四海之內都是江湖。再不是個地域概念,廣義的"江湖",是廣闊逍遙讓人適性之地。
人人心中有個江湖,你心目中的江湖,便是你喜愛之處,對你最適合之處,你在你的江湖,可隨意翱翔。
曾幾何時,"江湖"在莊子筆下的境界,開始淡出瀟灑,變成實有所指的生活形態。那些四處流浪的賣藝者或賣藥郎中,其生活形態都叫"走江湖"。而在唐人小說,"江湖"常與"朝廷"相對,江湖是遠離朝廷的民間社會。其後到了宋元話本,"江湖"演變成打鬥比武的場所。
又想起了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提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文中以"廟堂"借代朝廷:以"江湖"借指在野。雖是解除了官職的在野之身,仍是不忘為君主擔憂,未忘朝政,這在《莊子·讓王篇》的說法,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魏闕"是古代宮門外的樓觀,其下兩旁懸布法令,因此可作朝廷代稱。"心居乎魏闕",是功名心猶在。如此江湖中人,不再有道家的逍遙。他們即使不為建功立業,許多時候也會行俠仗義,"江湖"是其活動範圍。若出現在武俠小說的情節,江湖有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在眾多武俠小說和電影中的江湖,展現一個感性江湖,刀光劍影,裡面有夜雨穿梭的俠客,有大漠邊關、朔風飛揚下的壯士,但也離不了競逐名利的野心。
徐克導演的武俠電影《笑傲江湖》,借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之口,說出他心中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心就是江湖。"
小說和電影的江湖中人,涵蓋了社會的三教九流,是個繁雜的大染缸,孕育著形態各異的生命個體。他們總是隨處漂泊,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清苦卻又自在。只是人心就是江湖,人心難測,他們得處處提防,步步為營,其中更←雜著個性的衝突、利益的誘惑、權力的心魔,以及交織著種種不滿足的虛榮心。
所謂"人心的江湖",無非是利益和人心的交合與衝突。江湖的樂事,是與愛侶過著兩人世界,合奏一曲《笑傲江湖》;江湖的悲哀,是親眼看到師友喋血黃沙,然而,冤冤相報何時了?
江湖令人嚮往。由徐克監製、程小東執導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電影佳作《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李連杰飾演的令狐衝口佔一詩: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鴻圖霸業談笑間,不勝人生一場醉。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詩中的"江湖"充滿魅力,像是一片荒原,有著蓬勃的生命張力,在其中闖蕩,或有無數驚險片段,卻可成就鴻圖霸業,難怪多少人前仆後繼,不惜犧牲性命,只不過要在江湖上揚名立萬。
但江湖也令人唏噓。武俠名家古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寫的《三少爺的劍》,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出:"人在江湖,豈非本就像是風中的落葉,水中的浮萍?"又說:"一個人到了江湖,有時做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殺人也一樣!"這說法簡而言之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為古龍名句。
令人嚮往的江湖,讓激情澎湃、雄心萬丈,只是鬥爭往往過於凶險;令人唏噓的江湖,則令人無奈。人在江湖,要遵守著這樣、那樣的規則,難免要受壓抑,江湖變成枷鎖,正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但江湖也不應令人如此驚懼。人人心中有個江湖,江湖是個夢想,把人在江湖的枷鎖視為心鎖,把心鎖升華,可賦予江湖以廣大和神祕:江湖是個未知,有著無數可能。可以驚天動地,也可以水盡鵝飛;可以當英雄,也可以當凡夫。心中的江湖會讓江湖回覆本色,笑傲江湖,再不是身不由己。正是:江湖處處有,氣象本不同,讓江湖都化成心中的桃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