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
【新三才綜合】陶侃,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陽人,東晉大司馬。是陶淵明的曾祖父。他本出身寒門,少年時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在母親的教導幫助下,自強不息,終於在動盪的時局中脫穎而出,屢見功業,竟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藩籬,步步高陞,後來擔任炙手可熱的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雖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他始終勤於職守、廉潔自律,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故極為後人所推崇。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晉書》、《世說新語》等史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他的遺聞逸事。下面擷取幾則。
勤於吏治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做人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愛惜物力
陶侃戎馬生涯四十餘年,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他治荊州,還很重視社會穩定和農業生產,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路不十遺。"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以示懲戒。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
他曾主持造船,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眾人不知為什麼。後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廳堂前余雪泥濘,木屑正好用來布地。幾十年後,桓溫為荊州刺史。桓溫伐蜀大造船,沒有釘子,又以陶侃所貯竹頭作釘裝船。至此,人們才嘆服陶侃的用心。
纖察細密
陶侃行事,小到竹頭木屑,大到設城駐兵,考慮頗為縝密細緻。陶侃駐武昌時,不少人主張在江北的邾城駐兵鎮守。陶侃每此次都不理睬,他們就不停地說,陶侃於是領大家渡水察看形勢。陶侃分析說,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敵寇。即便派兵駐守,也無益江南。長江才是禦寇的天險。眾將才恍然大悟。後來到荊州刺史庾亮卻對此不察,他派精兵萬人駐守邾城。339年,後趙派兵來攻。邾城孤立無援,終於兵敗城陷,損失慘重。
陶侃戰功卓著,曾任荊州刺史。有人因妒忌而說壞話陷害他,陶侃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州地區。當時叛軍杜弘與溫劭等正佔據廣州。聽說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其詐,佈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諸陶侃手下諸將皆請乘勝追擊溫劭,陶侃笑說:我威名赫赫,哪用派兵,寫封信就夠了。果然,一封信竟將溫劭嚇跑了。陶侃於是進據了廣州。
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件件都是這樣。
搬磚除安逸
陶侃在廣州無事可做,非常清閑,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縱自己貪圖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甓")從書房裡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人們很奇怪,便問他原因。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復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閑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陶侃後來回到荊州,荊州百姓高興地互相慶賀。在荊州他儘管公務繁忙,可仍然堅持搬磚,以此磨練自己意志,後人稱其為"運甓翁"
病中辭職公示財產
《晉書·陶侃傳》稱侃曾"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陶侃奪得江州後,也就控制了長江的上游和中游,統轄八州軍事,其權力之煊赫,在東晉一朝也是屈指可數的。但他經常想到夢中折翼的預兆,安身立命,不違天道,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明智守德。
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感覺病體難愈,不能再為國盡職,於是上表請求退官,遣人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他在離開荊州任所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親交專人保管,然後才兩袖清風登船赴長沙。不料,第二天,竟死在途中的樊溪。時年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