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朝中社發布的一張未標明時間的照片,顯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左一)與官員們視察新建的妙香山遊樂場
對於朝鮮問題觀察人士而言,如果說還有什麽問題比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行為更讓憂心的話,那就是他過世後朝鮮可能出現的局面。
各界普遍認為金正日政權的最終瓦解幾乎不可避免,問題僅在於時間及方式。多數分析人士更多擔憂的是韓朝統一對韓國經濟造成的衝擊,而不是又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而朝鮮半島的統一幾乎不可避免。但各方普遍認為統一的成本將極其高昂。
瑞士信貸今年在一份報告中圍繞韓國主要風險問題說,"在評估潛在嚴重風險方面,我們認為中期來看,朝鮮內部領導層真空與社會崩潰所構成的信貸威脅遠超過爆發嚴重軍事衝突。"
朝鮮人均GDP僅有韓國的5%左右。朝鮮總人口接近韓國半數。
對比德國統一,雖然當時東、西德收入差距小得多,且需要吸收的人口也相對較少,但兩德統一仍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基於此,多數分析人士預計,韓國將揹負沈重的財政負擔,且將持續多年。
瑞士信貸預計,朝鮮人均GDP在十年內如能達到韓國的60%左右,韓朝統一的成本仍將達到約1.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韓國GDP的1.5倍。
還有預計更是認為統一成本會是韓國GDP的3-4倍。多數分析人士預計韓國要經歷一段嚴重困難時期,可能長達數年。
有必要重估風險?
不過有部分分析人士對此消極論調提出質疑。
高盛經濟學家Goohoon Kwon在上月的一份報告中認為,統一代價未必要如此高昂,因朝鮮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Kwon非常看好韓朝統一前景:"我們預計,如果充分發揮朝鮮的發展潛力,那麽在未來30-40年內,統一後的韓朝GDP將超過法國、德國,甚至可能日本。"
分析如果真實可靠,那麽此前對韓國的消極風險評估可被推翻。高盛的報告稱,朝鮮擁有巨大的、未被開發的潛力,其中朝鮮的礦產財富估計為該國2008年GDP的140倍左右。
但Kwon的預測建立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政治前提上--和平與漸進式的經濟融合。正如他所說,其他情況可能會對"經濟與市場帶來完全異樣的後果"。
Kwon表示,兩德的統一模式對朝鮮太過高昂而不可行。而最為省錢的統一方式就是香港模式,兩種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並行不悖,同時限制雙方的人口流動。
計畫遭遇現實 孰贏孰輸?
漸進而籌劃周詳的經濟融合顯然最為理想,但現實情況則可能更為混亂,風險更大,原因如:
朝鮮極權政體不除的話,很難想像融合如何進行。
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總裁Ian Bremmer指出,朝鮮領導人無意結束孤立狀況及對社會的嚴格控制,否則他們的權力就不復存在。
他在自己的書《J-Curve》中寫道,"半數朝鮮人觀看二十分鐘的CNN,就會意識對於外面的生活,政府撒下的是一個怎樣的彌天大謊。而這種意識會激起大範圍的社會動盪。"
而更為可能的情況是,朝鮮政權坍塌後,韓朝統一重擔突然壓在韓國肩膀上,相關人士通常將朝鮮政權崩潰的情形化為兩類--"硬著陸"與"軟著陸"。
軟著陸:金正日或繼任軍事領導人意識到大舉改革的必要性,將改革作為統一的一個階段予以推進。
硬著陸:朝鮮政府完全崩潰,或者更嚴重的話,整個國家陷入內戰,不同勢力相互奪權;多數人預計這種可能性更大。
韓國對於統一時間的控制極其有限--統一大業很可能發生在危機之中。這種情況下,韓國要應對的可能不僅有人道主義危機,還要制定出一項長期的經濟政策。
且這種情況下,實施漸進式融合可能性或許很小。朝鮮人經歷了幾十年的專權統治後,不太可能接受安靜等待兩經濟體逐漸融合的要求。
而香港模式對半島統一問題的參考價值可能有限:中國可以實施一國兩制政策,控制人口流動,是因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允許其擁有較強的控制力。
而民主制國家韓國要想繞開激發憤怒情緒、甚至騷亂問題,阻止朝鮮人流入韓國,尋找更好生活,則極其困難。
原題目:金正日身後後的朝鮮出路何在?統一代價將極其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