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1-30 23:08:09作者:
拔河,古代也叫牽鉤或拖鉤。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這種活動起源於春秋時期。楚國和吳國對抗,兩國都是在水網地區用戰船作戰。楚將模仿水運拖船的背纖動作:用一條大篾纜,上係數百個小索,相向對挽,以練氣力,所以叫作牽鉤。這種遊戲流傳下來,在南郡(今湖南省境內)、襄陽(今湖北省境內)兩郡最為盛行。到了隋唐時期,便由大篾纜改用大麻繩。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中說:"拔河古用篾纜,今則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挂於胸前,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贏。"湖南湖北盛行這種活動,是因為"俗傳以此厭勝,用致豐穰。"(《隋書·地理志》)即用以祈求豐年,實際上這也是農閑時的一種娛樂活動。拔河比賽的規模比較大,每次都有幾百人參加,加上幾千名觀眾,擂鼓吶喊動威," 群噪歌謠,震驚遠近"。統治階級列人民的這種活動深以為慮,恐由此釀成禍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就曾下令禁止過。但由於人民喜歡這種活動,朝廷命令是禁止不了的,拔河活動在民間依舊十分盛行。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便由民間傳入長安城,也傳入宮廷之中。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城曾組織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拔河比賽,"喧呼動地 ",不僅使長安城的市民看了為之震驚,就是當時在長安城的"外國客"見了,也"莫不震駭"。唐玄宗自己寫詩敘述這次拔河比賽的盛況是:"壯徒恆鼓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唐玄宗的大臣張說也作詩奉和:"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看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這兩首詩對當時拔河比賽的氣勢作了很好的描寫,並指明舉行這種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是為了祈求豐歲。但實際上在唐代首都舉行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氣壯山河的比賽,是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的。唐玄宗的文臣薛勝在《拔河賦》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實意圖:"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日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體育比賽的氣勢自古以來就是顯示國力盛衰的一種方式。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便由民間傳入長安城,也傳入宮廷之中。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城曾組織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拔河比賽,"喧呼動地 ",不僅使長安城的市民看了為之震驚,就是當時在長安城的"外國客"見了,也"莫不震駭"。唐玄宗自己寫詩敘述這次拔河比賽的盛況是:"壯徒恆鼓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唐玄宗的大臣張說也作詩奉和:"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看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這兩首詩對當時拔河比賽的氣勢作了很好的描寫,並指明舉行這種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是為了祈求豐歲。但實際上在唐代首都舉行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氣壯山河的比賽,是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的。唐玄宗的文臣薛勝在《拔河賦》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實意圖:"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日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體育比賽的氣勢自古以來就是顯示國力盛衰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