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僑報》報導,一個青春和城市夢想被現實擊得粉碎的故事,一部反映當今大陸社會都市沉淪的實錄,很少有一部電視連續劇,像《蝸居》這樣引發了如許多的唏噓、感慨和無奈,一直觸動到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卻在經歷了刪節、禁播等一系列風波之後,又被中國廣電總局官員李京盛在公開場合痛批低俗、負面,「靠性,靠葷段子,靠官場腐敗,靠炒作來吸引眼球。」
這位官員的這番表態,引發了他始料未及的強烈反彈。有評論質問這位官員,眼裡除了性,還有什麼?還有人指斥廣電局官員批《蝸居》靠官場炒作,本身就是一種官場陋習。網友批評更是風起雲湧,一波波的網友發起人肉搜索,要「人肉」一下這位官員「蝸居」了嗎,住了多大的房子?
應該說,《蝸居》故事情節大體上是客觀的,該劇以「買房」為切入點,直面大陸社會三大熱點問題:房奴、第三者和反腐敗,整個劇作,道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遍顯了生存的百樣人生。劇中的涉性情節也遠比大陸的諸多賣座電影電視劇含蓄。但是,這樣一部貼近生活真實、故事生動曲折、台詞犀利有力的大眾娛樂產品竟然命途多舛,還被橫加指責,大肆撻伐,也難怪公眾腹誹。
對這樣一部現實感極強的作品,官員的輕率批駁,難逃公眾的一系列質問:
《蝸居》是歪曲了大陸的社會現實,還是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當下的光怪陸離? 《蝸居》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官場腐敗、權色交易現象「負面社會影響」大,還是《蝸居》所反映的官場腐敗和權色交易「負面社會影響」大?《蝸居》反映的幾代人的住房問題困境,難道不是與腐敗並存的社會問題?
很巧的是,就在房奴電視劇《蝸居》熱播和爭議一再升溫時,大陸官方11日發布消息稱,11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7%,創年內最高記錄。另據報導,北京二手房價進百萬時代,市民感嘆兩輩子掙不出房錢。可以想像,在高企的房價背後,地方官員和房地產商以及官員和風情女子間的現實勾結以及交易程度,定然遠遠超過電視劇所描述的輕描淡寫。
《蝸居》的毛病恰恰在於太真實。由於人物太過典型,故事太過真實,有網友甚至直接發帖將劇中主角與現實一一對號入座,如房地產商陳寺福應是周正毅,甚至連劇中市長秘書宋思明的車牌號「江A00029」,也和上海前第一秘書秦裕的滬A00029一樣。而海藻的原型則是東方衛視的一位知名女主持陳某。
《蝸居》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動聲色地向公眾展示了一個荒誕的現代城市生存邏輯:在高昂的房價和生活的重壓面前,出身貧寒的人僅靠堅強生活、自強不息,難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這個荒誕的邏輯下,心比天高的海萍,渴望在城市擁有自己房子的過程,變成了一個逐漸喪失理性的過程;與世無爭的蘇淳為了房子不得不借高利貸、泄露公司商業機密,某種意義上什至成為了讓海藻變作「二奶」的推手。而更可怕的是,這種荒誕的邏輯在現實生活中偏偏有太多真實的註腳。
這部電視劇幾乎是把真實社會刺啦啦直接裁剪了一塊掛在那裡播放了起來。
這樣一臺人間生存、生活與慾望糾葛的大戲,猶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讓芸芸眾生有機會從另一個視角俯瞰自己的生活,有機會從麻木的生活狀態中甦醒。也讓那些沉醉於「GDP」高速增長,沉醉於「盛世景象」的官員刺痛,讓他們有機會面對普羅百姓的真實生態。正因如此,一些官員的疑慮也就可以理解了,他們擔心的不是怕老百姓受了誤導,怕的是因監管不嚴讓電視劇引發了民眾的怨氣而丟了自己的烏紗。
但是,藝術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當這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醜陋時,需要做的不是打破鏡子,讓電視劇和電影迴避現實粉飾太平。需要做的,應該是直面社會背後的本來面目,是消滅現實生活中的醜陋和社會的荒謬,讓民眾通過努力能夠看到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和安居樂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