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百姓出趟國不容易,在歐美發達國家看到從未見識過的各式琳琅滿目的商品,總不免大包小包買了帶回國內。
10多年前經常聽到這樣的事情:某某好容易輪到有機會去美國開國際會議,用多年積蓄的那點美金買了幾件貌似最新潮的電器產品。回到家裡仔細一看,全是「Made in China」!無論是媒體上刊登還是朋友間私下說起這種事,總是略帶一點對當事人「沒見過世面」的善意解嘲,更多地則為了表達某種曲折隱晦的民族自豪感。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每年都要往返美國、日本與國內4、5次,算是大世面見過很多了。不過,直到現在,他每次回國都還是一如既往地大包小包……最近我好奇地問他:外國真有那麼多我們這裡沒有的東西,用得著你一趟趟地買回來嗎?豈料他的回答更讓我吃驚:我在美國和日本買的基本上全都是廉價的日用品,你瞧!像這條浴巾,質地手感那麼好,在美國的沃爾瑪,標價折合成人民幣只有40多塊錢。趕上那天正好打折,我只花了4美元就買下來了。我仔細比較過,中國商場裡品質還沒這麼好的,起碼要賣70多。還有,這整整一打牙膏,1.99美元。這個牌子的牙膏,我們這裡光一支就要賣到8、9塊人民幣……
不用說,這些不遠萬里買回中國的日用品,幾乎沒有一件不是「Made in China」。我這個見多識廣的朋友對法國香水和瑞士名表沒多少興趣,他其實是在利用每一次去發達國家出差的機會,掏中國生產的優質的便宜貨。他的經驗告訴他:這些「中國製造」在中國本土很難買到——不是品質比較差就是價格高昂得多。
這就使我這個對經濟學略知皮毛的人難以理解:加上額外的運輸成本及關稅,中國商品在美國怎麼可能賣得反而比在國內更便宜?我相信,任何一個美國商人或貿易專家看到這種「價格倒掛」,都會毫不猶豫地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是通過政府補貼在搞對外貿易傾銷。據此我還能夠確認,這應該就是當今國際上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之所以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所知道的真實情況是:在大多數國際貿易糾紛涉及的領域裡,中國政府確實沒有明顯的貿易補貼。事實上,中國最具出口競爭力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私營或外資企業生產的,根據政府的一貫行為方式,即使有國家補貼,其中大頭絕不可能輪上它們。
我的這個疑惑是被另一位朋友解開的,他在上海郊區擁有一家小型紡織工廠,生產專門出口到日本的桌布、窗簾、沙發套之類家庭軟裝潢產品。他非常肯定地告訴我,至少在上海市場上,相同品質的桌布價格確實要遠高於他生產的那些桌布在日本市場上的價格。但這樣一來我就更不能理解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你不把你的企業轉成內銷?那樣不是利潤更高嗎?我的這位朋友哈哈大笑:你這個理論家啊!我的產品確實價廉物美,我也相信在本地商店裡哪怕賣得比日本的價格稍微再高一點也一定能夠旺銷。可你以為把價廉物美的商品擺到中國超市的貨架上去賣,就那麼容易?難道一塊在美國只賣40多塊的浴巾在中國要賣70多塊,是崇洋媚外的奸商想要在同胞身上賺更多暴利?你知道這裡的30塊錢成本(刨去運輸成本及關稅,其實還不止30塊)是怎麼產生的嗎?還有,你知道像我這麼一家上海企業的產品,如果想要打開外省市的市場,又要花去多少成本?
這位朋友末了扔下一句:老實說,我認為我的競爭力比不上那些在國內市場打拼的同行。如果我的企業轉向內銷,現在國內的這個價格,我多半沒本事做下來。相比之下,外貿生意要好做很多,只是單純的商業契約行為,行政上的成本不僅低,而且一筆一筆清清楚楚,都可以預見,也容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