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早期都以宮廷秘事及女色禍國為主。而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經由詩歌的宣染,美化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元代白樸據此寫成四折的『梧桐雨』雜劇,展開了對唐明皇的個性描寫。到了清代,劇作家洪升以『梧桐雨』雜劇改寫的」密誓」、」驚變」、」埋玉」、」雨夢」四折為主,配合了『長恨歌』,寫活了楊貴妃,將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演化成五十出的《長生殿》傳奇。『長恨歌』及『梧桐雨』都是以唐明皇為主,楊貴妃在只是在陪襯的地位。洪升在《長生殿》中道出了楊貴妃千回百轉的情懷,也顯示了楊貴妃在情場玲瓏剔透的手腕,更寫出楊貴妃肯為愛情犧牲性命的果斷,以及死後對愛的執著,把楊貴妃的人格形象升華。洪升在《長生殿》中創造的」釵盒情緣」,在藝人舞臺實踐的打磨之下,使得《長生殿》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美化後的總成果,也是最完美的呈現。
《長生殿》是由依據『長恨歌』演化而成,因此在《長生殿》中處處可以看到『長恨歌』的影響,例如:」定情」就是由」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演化而成。」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如春。」是」春睡」的因由。洪升用」聞樂」、」制譜」及」偷曲」三出來描寫」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情景。」密誓」就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翻版。」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形成了」驚變」。」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婉轉娥眉馬前死。」造成」埋玉」的悲劇。」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分成了」聞鈴」及」見月」兩出,只不過」聞鈴」搬到」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的劍閣去了。」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則被引用在」聞鈴」及」哭像」的曲詞中。」屍解」、」改葬」是由」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引申而成的。」雨夢」是從『梧桐雨』雜劇第四折改寫的,捕捉了『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的悲劇抒情意味。」覓魂」則是寫」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慇勤覓。排雲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寄情」寫」惟將舊物表深情,鈿盒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盒一扇,釵擘黃金盒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等情節。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只有在楊貴妃交與」臨邛道士鴻都客」徵信時的提到」金釵鈿盒」。而《長生殿》把」金釵鈿盒」強化為貫穿全劇情節的關鍵,前後出現八次,提到三次,作為離合悲歡的見證。尤其在楊貴妃死後,」金釵鈿盒」更成為天上人間的唯一聯繫。第二出」定情」,楊貴妃冊封入宮之日,唐明皇賜以」金釵鈿盒」為定情之證。第十九出」絮閣」,楊貴妃借」金釵鈿盒」固寵。第二十五出」埋玉」,楊貴妃要求以」金釵鈿盒」殉葬。第二十七出」冥追」楊貴妃鬼魂回到馬嵬驛,怕高力士未將」金釵鈿盒」殉葬,真情未有所托。第三十出」情悔」,楊貴妃對」金釵鈿盒」懺悔。第三十三出」神訴」,土地神向織女娘娘訴說楊貴妃因」金釵鈿盒」信難辜,抱恨守冥途的痴情。第三十七出」屍解」,楊貴妃攜」金釵鈿盒」屍解。第四十三出」改葬」啟開墓時,?是空穴。連裹身的錦褥和殉葬的」金釵鈿盒」都不見了,只有一個香囊在。第四十七出」補恨」,楊貴妃緊守」金釵鈿盒」,終於感動織女,代奏天庭補恨,成為重圓的因素。第四十八出」寄情」,楊貴妃分釵一股,劈盒一扇,以為徵信,促唐明皇相會。第五十出」重圓」,李楊天宮重逢,鈿盒再聯,釵頭重對,情緣永續。
洪升最成功的是在《長生殿》中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楊貴妃,主動爭取愛情─」獻發」、」絮閣」,又肯為愛犧牲─」埋玉」,死後對愛的執著─」冥追」、」情悔」、」補恨」,終於在天上團圓─」重圓」。」獻發」、」絮閣」描述楊貴妃借頭髮、」金釵鈿盒」固寵,顯示了楊貴妃在情場的手腕,不但把一場場風波化解於無形,而且加深了兩人的感情。」埋玉」更寫出楊貴妃肯為愛情犧牲性命,『梧桐雨』對楊貴妃的描述不夠深刻,寫楊貴妃臨死的表現,卻只有一句自私的話:」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明知大勢以去,卻以此言來難為自己所愛之人。而在《長生殿》中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感情與人格刻劃的非常深入,楊貴妃在驚恐戰慄,萬分痛苦時,仍勸唐明皇不必以她為念。而唐明皇的反應也是相當強烈,甚至說出:」寧可國破家亡,阿呀!決不肯拋舍你的!」最後楊貴妃說出:」陛下雖則恩深,但事已至此,無路求生。若再留戀,倘玉石俱焚,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悲劇終於發生。楊貴妃死後經由」金釵鈿盒」的牽引,使得她的痴情終於感動天庭,才得與唐明皇」笑騎雙鳳飛,瀟灑到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