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建築中的點睛之筆:雀替(圖)

發表:2010-06-29 17: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雀替,又稱角替,是中國傳統建築所特有的精華部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藝術價值。雀替是和傳統建築同生共長,密不可分的。

中國傳統建築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以磚木結構為主要體系,採用的是「架構式」的原則。每個木構件用榫卯結構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結構科學緊密、具有極強負載能力的整體。「牆倒屋不塌」,是對這種結構的最好表述。正是這種特有的結構,才使古建築木雕裝飾成為了可能和發展,才能使我們有幸欣賞到玲瓏剔透、異彩紛呈的雀替。

木雕在史前就已出現。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村古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了諸多木雕器物。到商周時期,木雕藝術除器皿擺件外,已被廣泛應用於傢俱和建築裝飾。秦漢、唐宋時期,木雕藝術已日趨成熟。

中國傳統建築中檐下構件部分的彫刻最為突出,也是展示建築彫刻的主要部位。雀替是傳統建築中位於檐下、柱頭與梁枋交搭處的建築構件,具有支撐和裝飾兩種功能。據推測,雀替是由拱形替木演變而來,最初是從柱內伸延出來承托額枋,有減少額枋的跨度,增大額枋榫子所受剪力及拉接額枋的作用。一般呈對稱形式,就像展開的雙翼附於柱的兩側。


楔頭雀替和蟬肚雀替

宋代以前,雀替基本上是拱形替木,有兩種基本形式:楔頭雀替和蟬肚雀替。明以後逐漸運用彫刻工藝,但主要是卷草紋樣,造型也相對單一。

到清代,雀替已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清式雀替做法是做半榫插入柱子,上側楔置在額枋底面,上面雕飾花草、鳥獸以及人物等裝飾,裝飾作用也由此替代最初的實用功能。這種裝飾功能的轉變,以及上述的諸種原因,使傳統建築中的雀替產生了多種形式。跨度較小的兩柱之間,兩雀替較長,並對接起來,如山西祁縣門樓的雀替稱為「騎馬雀替」。園林、民居廊下,玲瓏精美的透空格子或花卉裝飾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大式作法建築中,梁與隨梁枋之間還有隔架斗拱雀替。

雀替到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精選材質,彫刻技法集深淺浮雕、鏤雕、圓雕之大成。形式多種,兼容南北各派,既有宮廷雍容華貴風格,又有江南書卷之氣以及各種民俗風格。簡約而不簡單,複雜而不雜亂,層次豐滿而清晰。講章法,講布局,路徑通明;或寫實,或寫意,風格多樣;精緻細膩,粗獷豪放。

雀替多種形式的產生和發展是和社會的前進發展與時俱進的,雀替也在見證著歷史的發展。

一件精美的雕飾雀替,絕不僅僅是可欣賞的建築木雕藝術品,它有著更深厚的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學者曾將中國建築的文化品格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識;二是重倫理、淡宗教的思想;三是「親地與戀木」的情結;四是達理而通情的技藝之美。上述文化觀念在雀替的不斷演變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因而,雀替的彫刻題材十分廣泛。包括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民俗民風、珍禽瑞獸、奇花異草,富有繁榮昌盛、前程錦繡、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避邪鎮宅之寓意,具有教化意義。文物無價,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它是最可靠、最具體、最直接、最鮮活的歷史見證。對我們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木雕藝術,乃至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等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来源:中國園林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