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伍出身的趙匡胤有個難得的雅好--讀書,而且手不釋卷,這不是裝點門面的附庸風雅,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知識的渴盼。
還在做周世宗的中央軍司令時,趙匡胤曾率大軍南下平江淮,剛打了勝仗,就有好事之人跑到世宗面前打他的小報告:「趙某自己做主打下壽州,私自搜刮的財寶裝了幾大車。」世宗很是吃驚,遂差人前去查驗,誰知打開一看,「無他物,惟書數千卷」。世宗頗感詫異,便召問他:「愛卿做朕的將帥開疆闢土,當堅甲利兵,帶那麼多書何用?」趙匡胤只得實話實說:「臣無奇謀,唯恐辜負了聖恩,所以打仗帶書,目的是想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出於對讀書的偏好,趙匡胤做了新王朝主子後,立志打造出一個崇尚讀書的學習型社會,因而對愛讀書的人格外看重,為此還讓人鑽了空子。精明的盧多遜知道太祖愛讀書,並且讀過後習慣和臣子交流心得,便多了個心眼,凡是太祖到史館借閱的圖書他都指示小吏弄清書目報來,然後連夜突擊閱讀。第二天太祖和大臣交流時,盧多遜說得挺在道,太祖以為他肚裡真有墨水,就提拔他做了宰相。
可能是受兄長的影響,加之從小養成的習慣,繼任者宋太宗也是個好讀書的主,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閱讀方便和為後世保存珍貴文獻,太宗時期一口氣編纂了著名的「宋四大書」的前三種《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原名《太平總類》,書還未編完,太宗就迫不及待要先睹為快。他給自己定了個閱讀計畫,日讀三卷,用一年時間把這部一千卷的大部頭啃完。如果哪天實在抽不出空讀,改日一定要補上。怎麼補?只能犧牲休息時間了。這讓當臣子的心疼不已,宰相宋琪忍不住勸道:「陛下,日閱三卷,臣恐聖體吃不消啊!」太宗莞爾一笑,調侃說:「沒辦法啊,朕就'好這一口'。再說,只要打開書來讀,總是有益處的,我也就不覺得疲勞了。」由於皇帝親覽,這部書便改名《太平御覽》。
父輩們的嗜書做派讓宋真宗也不甘落後。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下詔編纂「宋四大書」的最後一部,取名《冊府元龜》,連規模也比照老爸的《太平御覽》,弄成1000卷,但字數卻超出一倍,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味。他還親自為《冊府元龜》撰寫序文,表明「道遵先志,肇振斯文」,向父輩們學習,走文化立國之路的強烈願望。
宋太宗無意間弄出「開卷有益」的勸讀座右銘,宋真宗很是眼饞。真宗熟讀古詩,賦詩是強項,於是揚長避短,一個輕鬆發揮,弄出了自己的「專利」--《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打油詩儘管不夠「陽春白雪」,但把讀書益處講得十二分的透徹到位,對倡導全民讀書、構建學習型社會無疑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今天,在境界高雅者看,它的功利色彩的確過重了點,但在普通百姓看,句句都是大實話,依然是首不可多得的勵學好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