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9月4日在合肥揭曉。作為代表中國經濟實力的第一方陣,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超過27.6萬億元,幾近GDP的85%。而在淨利潤和資產收益等指標方面,也達到了歷史最高的水平。
的確,500強作為權衡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中國企業500強的發展事實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和縮影。我們看到,今年的500強,與《財富》的世界500強和美國500強在很多指標上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具體表現在:
其一,中國企業進入《財富》的企業數量再次刷新。54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超過了2009年43家的記錄。其中,更是有中國石化、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三家企業進入了前十名,三者分別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中國入圍企業的利潤在世界500強中所佔份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達12.40%,平均收入利潤率明顯高於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其二,就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來看,27.6萬億的總額相當於世界500強的17.53%,相當於美國企業500強的41.4%,比幾年前有相當大的提升;其三,看收益指標,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收入利潤率、資產利潤率、淨資產利潤率均超過世界和美國企業500強。在績效指標方面,中國已有三分之一的行業領先企業趕上或超過世界企業500強。
毋庸諱言,藉助於金融危機的良好契機,中國企業在規模和效益方面與世界500強的差距日益縮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且,這種進步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樣,都超乎世人的想像和意料。然而,在肯定這種進步和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冷靜地看到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與世界知名品牌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考慮到過去兩年,金融危機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力,所以,目前的一系列比較數字並不能反映中國企業與世界500強乃至美國500強的真實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真正實力和問題所在,比夜郎自大要更有價值和意義。
首先要提及的仍然是一個老話題,中國企業500強,的確只是中國的500強。看看這個榜單的前十位,沒有一個具有世界聲譽的國際品牌,無論是中石油,還是工商銀行,還是國家電網,毫無疑問他們目前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之一,但他們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世界品牌,他們營業收入的80%以上都是在國內,他們仍然屬於中國,而不是世界,而看看美國500強,即使相比其鳳凰落架的金融企業,在國際化和全球的認可度方面,中國的任何一家金融企業都存在明顯的差距。
其次,看看中國企業500強的利潤來源和行業分布,美國利潤率最高的行業基本分布在製藥、網際網路與零售等競爭性領域,中國企業500強的前10名基本集中在石油化工、郵電通信、電力和銀行業等壟斷領域,這些壟斷領域所佔的利潤幾乎佔了全部500強的一半左右。三大壟斷行業的利潤就佔去了500強的一半,基本可以說明,中國500強企業的利潤基本來自壟斷行業,在競爭性領域,整體盈利能力偏弱。
第三,中國企業500強,前36位都是大型國有企業,總體來看,中國民營企業在500強中所佔比例僅僅在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千億俱樂部」總共有63家企業,民營企業只有5家。但如果看效益,民營企業無論在利潤率,還是人均利潤水平方面,都高於國企,從勞動生產率看,國有企業的人均收入為97.88萬元,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135.9萬元。但就利潤總額而言,民企難望國企項背,2009年,中央企業的全部利潤近8000億元,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全部利潤總額的4倍之巨,如果再加上工行、建行等四大國有行的利潤,國企的利潤幾乎是民企500強的6倍,甚至,中移動和中石油兩家的淨利總和就超過了民企500強的利潤總和。
以上幾點並不新鮮,然而,的確,這就是中國企業與美國、乃至世界企業的最大差距:通過並購重組,規模的確做大了,但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全球品牌,利潤主要來自壟斷,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方面依然處於尷尬的地位。我們必須承認,正是這些無法用數據統計的軟實力,才真正決定未來全球競爭的格局,一旦金融危機過去,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品牌的差距,才會真正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