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是獅城新加坡的唐人街,位於新加坡河南畔,是1821年以來華人漂洋過海至此逐漸形成的聚居地。據說以前這一帶的華人均用牛車拉水,故稱「牛車水」。
節日裡體味中華文化習俗
9月13日晚的牛車水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綵、人頭攢動,一派節慶氣氛。由當地華人社團組織的「2010年牛車水中秋節亮燈儀式與開幕禮」在這裡隆重舉行,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為期一個月的「華人慶中秋」活動就此拉開序幕。新加坡共和國總統納丹親自上台啟動亮燈儀式,引發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本次亮燈儀式的主題為「彩秋歡騰月圓共慶」。場內演出精彩紛呈,柵欄外則是人山人海,吶喊鼓掌之聲不絕於耳。據悉,共有600多人參加了當晚的演出,不僅有當地華人的特色歌舞表演,更有藏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歌舞。此外,來自韓國及臺灣地區的演員也表演了具有濃郁當地特色的民族歌舞。穿插在節目中的中華武術表演及新加坡華人最喜愛的舞獅表演令觀眾拍手稱快。此次中秋節燈展中最大的亮點是一個高4米、寬2.5米的巨型燈籠,6個面上貼滿了1000張表現新加坡華人生活和工作的照片。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海外遊子心中烙上了同一個文化烙印。日常生活讓生命在忙碌中流逝,但節日卻能讓歷史停止,讓人重新體味時間和生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形成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多個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中華民族精神沉澱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歡樂盛會。正是這些節日使唐人街的華人雖身在異國他鄉卻仍能體味到中華文化習俗,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街巷中見證中華歷史傳統
牛車水不大的面積上,眾多街巷縱橫交錯。街上的民房多是兩層高的中國南方建築,屋牆處處可見中國傳統民間雕飾,如彩龍、二十四孝故事等。這些建築可以說是中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縮影,不少建築即使在今天的廣東、福建和港臺地區也不多見。漫步在牛車水的街巷,彷彿置身中國東南沿海的某個繁華小鎮。與新加坡的其他地方不同,這裡的街巷沒有濃郁的西方文化的影子。在這裡,讓人感覺不到身在國外。店舖的名稱全是中文,各種標示也用中文書寫。
近一個世紀以來,牛車水街巷見證了新加坡的發展繁榮,也留下了華人奮鬥的足跡和中國文化的烙印。這裡,傳統的華人食品、日常用品、舊式的藥店、當鋪、理髮店、廟宇等應有盡有。小巷中還可以看到手工藝人製作的各種古色古香的工藝品,可以瞭解到中國的傳統藝術,如中國書法、彫刻、木偶、佛像和香燭製作等。這裡保留了開埠時華人仿中國閩南和廣東城市的兩層騎樓和古色古香的會館、祠堂。
新加坡華人的根在牛車水。這一條條寬寬窄窄的街巷默默地陪伴著新加坡華人走過艱辛的歲月,走向今日的繁榮。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街巷儼然一位滄桑的歷史老人站在這城市樓廈的背後,見證著新加坡的發展、華人的奮鬥和厚重的中華歷史傳統。
新移民推動中華文化傳承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實行吸引外來人才政策,對中國新移民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這為新移民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中國新移民數量逐年增加,聯繫新移民和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組織--新華僑華人社團也應運而生,給新加坡華社帶來了新力量和新氣象。新加坡華社歷史悠久,從1819年第一個宗親會館(曹家館)成立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新加坡的華社有500多個,其中華人新移民組成的社團主要有3個。
如今,牛車水正迎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新移民。這些來到牛車水的新移民在國內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受優秀中華文化的熏陶,他們雖身在異國但對中華文化仍具有強烈需求。因此,他們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每逢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新移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舉辦慶祝活動,還會邀請政府要員與當地民眾參加,力圖營造一個弘揚中華文化的社會氛圍。
在牛車水,我們看到了華人新移民在這裡的生活足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中華文化才得以更好的發揚光大。可以說,牛車水是獅城中華文化的縮影,見證著海外華人永遠的中國根和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