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是一定要跑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或稱通脹指數)。」近年來,房價漲了,肉價漲了,油價漲了,糧價漲了,菜價漲了,蛋價漲了,棉花價也漲了……而中共央行指出,短期內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通脹原因何在?「再跑你也跑不過,官方濫發鈔票。」 根據中共官方披露的情況顯示,中共央行近年為了刺激經濟,超發了43萬億人民幣,引爆中國通脹危機。
據外電報導,近日,中共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披露:「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以超量貨幣供給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中國經濟週刊11月2日報導,近期,央行加息0.25%,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央行加息其實來得太晚了,貨幣超發已經那麼嚴重,早就應該實施收緊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
他說:「我們看到包括綠豆、姜、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其實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
天量的鈔票進入到市場,必然要尋找出路。2009年股市翻倍漲幅和大量成交量消耗吸納了大量貨幣流動性;2010年第一季度,樓市的暴漲吸納了部分流動性。但是現在,國家對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進行調控,大量流動性資金抽出,將目光瞄準了農產品、資源等實物產品。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大陸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
吳曉靈承認:「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來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油價一天四變 百姓苦不堪言
超量貨幣推動了經濟增長,卻使通脹頻發。11月2日,中共國家發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種產品中,近80%價格上漲。
本次監測針對北京、上海、重慶等36個大中城市,監測食品包括蔬菜、糧油、鮮肉類及水果共31個產品。
近日再掀新一輪加價潮,食用油、白酒、方便麵等近日加價一至兩成。「來不及更新標籤了!」北京物美超市採購人員說:「以食用油為例,現在一天能接到三、四份提價通知,最多的時候一日四變。」百姓面對通脹加劇、百物騰貴的困境,一家三口或五口的家庭一個月的支出增加了至少幾百元。
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從11月1日起,將佔銷售比例三成的「經典袋面」系列加價一成。茅台、五糧液等主要品牌從8月起已陸續加價近10%,古井貢酒部分品種擬再加 20%。從6月起持續上漲,瘦肉每公斤由20元升至28元。蛋價連升4個月,每公斤由7元左右升至近10元。廣州本地菜心每公斤8元,比去年升50%。洗頭水750毫升裝從60元加至80元,洗衣粉4.4公斤裝每包加10多元。深圳綠豆一公斤6元多已賣到超過20元。
最先感受到通脹壓力的,應該是安排一日三餐的主婦。在廣州居住、一家六口的梁女士表示,去年每月只要花1,200元左右便吃得很好,現在要花2,200元才能維持食用的水平。正在買花生油的北京劉女士說﹕「什麼東西現在都在漲價啊,只能現在趕緊多買,我來了好幾趟了,已經買了好幾桶花生油和調和油了。」
山東青島的俞女士趁一家超市廁紙大減價,一次搶購15包廁紙回家。「搬回家之後,這些衛生紙摞起來,正好擋住一面牆!」現在一包廁紙從14元升至27元,她省下了195元家用。
家住黑龍江齊齊哈爾的劉華,近日不但要縮食,同時要節衣。物價急升,他不但要「犧牲」每餐必吃、吃了數十年的美食「豬肉燉粉條」,每天下班後都變身囤囤族,到大賣場搜購減價貨。今年他想買一件羽絨服過冬,可是價格急升,千元以下的難見,他跟妻子於是拿出準備淘汰的羽絨服,再穿一年。
很多居民在承受著高物價的同時,只能苦苦應對﹕一是等到早市快結束的時候買些特價菜;二是多看天氣預報,明天下雨,今天就多買菜,不會錯的;三是買前多比較;貨比三家,四是多醃些咸菜;五是食用油、生活用紙等可以儲存些備用,他們力圖將生活成本降到最低。
「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係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共中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中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中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 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據統計,2009年底,中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 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
正是央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過去30年(特別是近10年)央行「積極」推動貨幣超發的情況推向了極致。但吳曉靈表示,央行在指定貨幣政策的時候不可能有獨立性。
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的「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目標,最終卻是以增長27.7%表現出來的,高出10個百分點。